
海南姑娘的离奇失业星星都看呆了,她却睡成这样?
“每天都在想动,可就是躺不起来”——24岁姑娘的“被动躺平”刺痛了多少人的心?
你有没有试过这种感觉?明明清醒了一整天,脑子“嗡嗡作响”地想着该干点什么,但身体像被按了暂停键,躺在床上就是不起动!有人说这是懒,还有人说这是“社会病”。但如果我告诉你,有个24岁的姑娘,天气40度,失业在家两个月,天天刷手机寻找出路,却硬是连个简历都没投出去——你会不会觉得,这故事有点熟悉得可怕?
软件在刷、时间在飞,生活却“躺平”
这位来自海南的姑娘,在失业的第一个礼拜里,可能会自我安慰——“只是小憩几天,缓缓再出发”。几天变成一周、一周变成两个月,变成了一场“好躺又好焦虑”的时间拉锯战。白天刷短视频,看着别人升职加薪;晚上翻招聘软件,岗位简介一个比一个不对胃口。家里人都以为她在外“奋斗打拼”,但她在焦虑与手机的漩涡里,越陷越深。
仔细她的状况是不是透着一股「熟悉的陌生感」?打开短视频,满眼都是清晨五点打卡跑步、职场精英的完美生活;可再一低头,自己的简历却是空着的。每多焦虑一秒,只会带来更大的自我否定循环。
“用手机找工作”的后遗症谁卷谁困
有人说,现在就业市场是“岗位在喊找人,应聘者却守着手机说没机会”。但这背后,更复杂的真相是,供需之间出现了“自我设限”的深深鸿沟。
1. 求职者视角“岗位挺多,但没有适合我的!”
比如姑娘刷到一条招聘信息,岗位描述要求2-3年经验,还得是销售工作;她转念一想,“我大学专业不符肯定跟不上节奏”,然后退出继续刷。不知不觉间,她屏蔽掉了大量 “可能行”的机会。
2. 用人单位视角“为什么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干?”
站在招聘方的角度,他们一边招不到愿意吃苦的新人,一边又抱怨年轻人动不动就躺平。当企业「低工资高要求」遇上求职者「宁可躺平不吃苦」,供需之间的裂缝仿佛越陷越深。
再这种循环是不是让人又困惑又无奈?大环境是热的,现实却凉得很。
躺剧VS人生主场“动”才是破局的唯一出路
但像海南这位姑娘的生活状态,真的全是社会和现实的问题吗?手机能带来短暂的麻痹,但解决不了根本困境。焦虑刷来刷去,唯一不刷新的,是仍然被困的生活。
可能几个月的“被动躺平”,只是对现状无力感的反映。正如她自己所说“心里其实明白,动比不动好。”那怎么从 “想动” 到 “动起来” 呢?建议很简单
- 小目标行动法别想着“一周找到工作”,今天只是“改个简历”。明天的目标,是“在招聘会上坐满两个小时”。一步步行动比躺着想更能缓解焦虑。
- 排除干扰给“刷手机”设个时间红线。设置每天的使用上限,也许某天突然意识到,原来没手机的时候,身边还有很多事可以做。
- 主动链接,别只是“被动等待”市场上再多工作,没人知道你有多优秀。去面试可能被拒一次,但比投简历被淘汰百次更真实可控。
你不是“无力动”,只是“暂时怯场”
海南40度的风可能是热的,生活却不能一直凉着。姑娘的故事看似荒诞,却让谁都想起那个曾陷入低谷的自己。与其焦虑地刷上一百条面试攻略,不如今天就拉开窗帘出一趟门。
床再舒服,也不会带你走向你想要的人生舞台。 今天路上的汗水,也许就是明天光亮的简历。
每个人都得自己动起来,因为没有人比你更想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