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热线电话:
辉达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中央果断亮剑!李嘉诚家族狂抛湾区房产,囤地投机暴利时代彻底梦碎

产品展示 点击次数:157 发布日期:2025-08-22 08:47

最近几个月,一笔价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全球港口交易计划,本应是97岁的李嘉诚完成资产腾挪的关键一步棋。然而,这笔旨在将43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的买卖,却意外地卡住了。特朗普的政治搅局和中央的审查介入,让这笔巨额现金回流的计划被迫暂停。

现金流的预期落空,压力陡然增大。更要命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地房地产市场的规则也彻底变了。一场针对“囤地”行为的清理风暴,正从最高层向下传导。

捂不住的地,只能割肉卖

“盘活存量闲置土地”这句官方表述,对李嘉诚这种靠“捂地”发家的商人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他那套“低价拿地、长期持有、坐等升值、高价套现”的经典商业模式,在过去几十年里让他无往不利,但现在却成了悬在头顶的利剑。

深圳已经开始试点闲置土地强制收回机制,其他城市也在摸排开发滞后的项目。这意味着,那些被他捂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优质地块,随时可能面临被收回的风险。比如他在北京那个捂了整整23年的项目,虽然最终以超过9万元的单价面市,利润高达50倍,但这种操作在今天已经没有了生存空间。

政策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他不是不想继续等,而是政策已经不允许他再等下去了。当老路被堵死,港口资产又无法顺利变现时,他只能选择最直接的方式回笼资金,那就是卖房子,而且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价格。

一场精心策划的“骨折价”甩卖

今年7月31日,长实集团突然宣布,将一口气清仓大湾区的400套房产。这些项目分布在惠州、中山、广州、东莞,都是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低价拿下的地块。

价格低得令人咋舌。惠州的房子最低只要40万,月供仅1500元,这个价格甚至比很多人的房租还要便宜。在房价高企的香港,40万可能连个首付都不够,如今却能在发展潜力巨大的大湾区买下一套房。

消息一出,香港人蜂拥而至。中介门店里挤满了操着粤语的购房者,许多人甚至拖着行李箱现场签约,生怕慢了一步就抢不到。部分项目很快就宣告售罄。这看起来像是李嘉诚在做慈善,但背后却是精明到极致的商业算计。

他深知香港人对住房的渴望和痛苦,也清楚大湾区低生活成本的巨大吸引力。这场看似“骨折”的甩卖,本质上是一次精准收割。他利用两地的信息差和价格差,在政策彻底收紧前,将这些即将变成烫手山芋的资产,迅速转化为最安全的现金。

跑路,从十年前就开始了

这次大湾区的清仓行动,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李嘉诚长达十余年战略撤退的延续。早在2013年,他就已经嗅到了风向的变化,开始有计划地抛售内地资产。

从上海陆家嘴的东方汇经中心,到北京的盈科中心,再到南京的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几乎每一笔交易都精准地踩在了市场的最高点。据统计,从那时至今,他从内地累计套现的金额已经超过2000亿港元。

这笔巨款的体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城市一年的生产总值。这种撤离不仅限于内地,2020年,他开始处理欧洲资产,就连曾经被戏称为“买下半个英国”的项目也被打包出售。今年的港口交易,本是他全球资产大挪移的收官之作。

数据显示,长实集团在内地的土地储备已从2020年的659万平方米,下降至今年的557万平方米,创下历史新低。其在内地的销售额更是从2020年暴跌超过90%,今年的利润也从当年的146亿港元骤降至不足7亿。数据不会说谎,他的商业帝国正在全面收缩战线。

一个时代的终结

李嘉诚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利用信息差和时间差进行的资本套利。他不做高科技,不搞实体制造,他的财富帝国建立在对土地和政策周期的精准预判上。这种模式在经济高速增长、规则尚不完善的时代,确实能创造惊人的财富。

但时代变了。国家现在强调的是“高质量发展”和“价值创造”。社会更推崇的是像马云、马化腾、任正非那样,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建立商业生态,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并推动社会进步的企业家。

纯粹依赖资本运作、囤积资源坐等升值的模式,已经不被鼓励,甚至开始受到严格限制。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土地是稀缺资源,不能让少数人囤积居奇。这些理念的转变,正在通过一项项具体的政策落地。

李嘉诚的撤退,与其说是他个人的选择,不如说是他所代表的那种商业模式,正在被时代所淘汰。他用几十年积累的商业嗅觉,再一次试图抢在暴风雨来临前安全离场。

他的离去,为所有房地产市场的参与者敲响了警钟。那个依靠囤地投机就能轻松赚取超额利润的黄金时代,确实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规则改变时,再精明的玩家也只能选择离场。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