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28日,以色列的F-15战机飞到也门首都萨那上空,紧接着一颗钻地炸弹准确击中了胡塞集团高层的会议室,现场就把胡塞总理艾哈迈德·拉哈维等12位核心内阁成员全都炸死了。
就在全球舆论还在一片震惊的氛围中,胡塞武装迅速展开反击行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组织的重组安排,还在红海成功击中了以色列的油轮。
与此同时,掀起了一场大范围地清除“内鬼”行动,甚至连联合国的工作人员都未能幸免。
这场博弈从“斩首”到“反击”,精彩纷呈,既是一场情报与反情报的暗中较量,也是一场彻底撕裂中东局势的连环风暴。
8月28日,以色列的F-15战机在高空投下了钻地炸弹,目标直指胡塞组织“变革与建设政府”核心会议地点。
爆炸一响,现场顿时一片废墟,会议地点瞬间变成了废墟,胡塞“总理”艾哈迈德·拉哈维在内的好几位内阁部长,还有总理办公室主任和内阁会议秘书,都没能幸免遇难。
这次空袭之所以被叫作“教科书式斩首”啊,不只是因为它的军事精准,更是因为它背后那渗透得厉害的情报系统,让人见了直摇头。
摩萨德通过胡塞内阁成员保镖的手机信号来进行追踪定位,再结合人脸识别技术和地面间谍布置,搞清楚会议的时间、地点以及出席人员的名单。以色列军方甚至在行动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会议的议题和各位的座次,真是情报战打得很溜。
更让人心寒的是,以色列媒体后来爆料,暗示胡塞组织内部出现了“内鬼”,很可能是高级别的泄密者,成为摩萨德的关键线索提供者。
这一事件让本来就伤痕累累的胡塞政权再次陷入信任危机,组织架构几乎要垮掉了。
没想到的是,胡塞武装的反应速度比想象中还要快得多。
在遭遇重大打击后的72小时之内,胡塞很快完成了内阁成员的替换和组织的重整,同时启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反间谍清洗行动。
8月31日清晨,萨那和荷台达省差不多同时发动了突袭式的搜捕行动。几十个当地的人道主义工作者、国际救援组织的工作人员,还有11个联合国的职员被迅速逮捕。
胡塞表示,这些人被指控泄露军事会议的机密信息,有一些还直接参与情报传递,涉嫌“协助敌对势力作战”这一严重罪行。
胡塞的反制措施还没有就此停止。
那天午后,他在红海延布港附近,用反舰弹道导弹准确命中了一艘挂着以色列旗子的油轮“SCARLET RAY号”。
导弹从也门西北那边发射出来,飞了差不多千公里跨海地带,命中了目标,让那艘船直接瘫了。
胡塞发言人叶海亚准将在接下来的声明里说,油轮被袭只算是“开胃菜”,他直言还会对以色列本土进行更大规模的攻击。
胡塞那边强烈的反击行动,很快让以色列的安全部门全都紧张起来,戒备心也提高了不少。
9月1日,以色列政府紧急召集了6万预备役军人,主要派往加沙地区,准备对哈马斯进行全面清除。同时,空军也已进入战备状态,南部战区频繁进行密集空袭演练。
以色列军方表示,这次动员不仅是为了回应胡塞的挑衅,也是为了应对“红海威胁”的整体战略安排。
胡塞这边则决定逐一公布那12位遇难内阁成员的身份,还在萨那举行了规格很高的追悼会。
葬礼过程充满了浓厚的政治仪式感,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涌聚而来,胡塞的高层成员都戴上了黑纱,马赫迪·马沙特亲自主持了这场仪式。在讲话中,他表示“以色列将迎来黑暗时期”,誓言要用鲜血来还血。
这一刻,胡塞不仅没有被击垮,反倒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从“行政束手无策”到“战斗重燃”的令人惊叹的转变。
这种组织的坚韧不拔,靠的可是它那去中心化的架构设计起了关键的作用。胡塞武装的实权一直不在内阁,而是牢牢握在军事指挥体系和部落领袖手里。
他们的脚步遍布山区,游击队分散的零散,装备又藏得很好,许多导弹发射平台和地下工厂根本不靠首都运作,所以一旦被摧毁,也不至于全部瘫痪或崩溃。
更让人觉得深远的,便是这次冲突暴露出的新型战争发展方向。
胡塞跟以色列的对抗,不再只是简单的火力交锋了,现在主要变成了以情报为中心的“数据战”。
掌握敌人的位置、通讯切入点和行动路线的人,就能占据先发制人的优势。
以色列凭借一次精准打击,展现了其遍布全球的情报体系带来的威慑效果,而胡塞则用持续不断的反击动作,证明了自己在信息战中也绝对不能小觑。
联合国在这次纷争中变得尴尬得日益明显,真是前所未有的窘境啊。
11名工作人员被抓之后,联合国特使汉斯·格伦德贝里发出声势浩大的抗议,但胡塞集团压根不理会,反倒关掉了联合国驻地办事处,还把里面的财产给收缴了。
胡塞发言人直接公开质疑联合国“夹带敌意”,还暗示某些工作人员和摩萨德有联系。这一动作不仅让联合国的中立形象受到质疑,也暴露出它在现在中东局势中影响力逐渐边缘化的趋势。
因此,红海的航运安全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SCARLET RAY号”事件之后,许多国际航运企业都重新考虑起红海航线,部分甚至开始绕开非洲南端绕行。曼德海峡再次变成了人们眼中的“危险地带”,仿佛成了全球供应链的‘导火线’。油价也在短时间内起伏不定,变得相当激烈。
美方对此事格外关注,美军“尼米兹”号航母打击群已经在阿拉伯海待命,下一步是否会参与冲突,成了当前的焦点所在。
这次事件里,伊朗虽然没直接露面,但长时间对胡塞的支持让大家都觉得它在背后还是有点动作的。
虽然伊朗目前因为国内政局不稳定,还有经济压力,暂时没办法出兵,但要是胡塞的攻势减缓了,伊朗很有可能会重新提供技术和武器支持,这样一来,中东的局势又会变得更加紧张。
这次斩首事件一发生,也门内部的政治格局就遭受了很大冲击,局势变得更加动荡了。
死于空袭的总理拉哈维,本是南方部落的代表人物,他的离世让南方势力在胡塞政权中的话语权急剧减少,南北派系的冲突也变得更加激烈了。
要是不处理好,胡塞内部很可能会出现权力重新洗牌的情况,甚至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内战危险。
对以色列来说,这次军事行动虽然在战术层面上算是成功,但也埋下了战略上的大风险。
原打算借“斩首”行动打击胡塞的领导核心,达到威慑效果,可实际情况是胡塞的反击速度更加迅捷,红海局势也变得更加动荡,而以色列国内对总理的质疑声也逐渐增长。
内坦尼亚胡当初说要“彻底摧毁胡塞”,现在看来似乎有点遥遥无期,但不断升级的冲突可能会让本来就紧张的以色列经济和社会状态变得更加不稳。
这次看似短暂的武装冲突,其实已经踏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情报战和心理战齐头并进,军事实力和组织的韧性对抗不休,而国际舆论和地缘政治的角逐也交织在一起。
胡塞用强势的反击显示了他们的存活实力,以色列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部署和情报系统的薄弱点。
这场较量的结局还难以预料,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胡塞武装没有在“全军覆没”中瓦解,反倒是在信息战和反攻中上演了出乎意料的逆转,也门的火光,可能还会燃烧很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