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热线电话:
辉达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这些事都是在欺负自己,别再做了!

产品展示 点击次数:91 发布日期:2025-09-19 11:46

 生活中的实用心理《5分钟心理学》

图片

配合下方音频阅读,体验更佳。

图片

柠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图源

我们都希望自己被世界温柔以待,可有时候却在自己欺负自己。

比如总是在别人面前揭自己的短,认为自己很差劲等等,心理学把这些行为称为“自我攻击”(Self-Harm Behavior),它就像是一把无形的刀,一点点削去你的自信和快乐。

今天我会分享5个最常见的“欺负自己”的行为,你看看自己有没有做过?

1. 自我贬低:总在内心数落自己

比如在拿到成绩/绩效后,第一反应是“还有进步空间”,而不是肯定自己“这次做得不错”。

别人夸你“衣服穿得好看”,你脱口而出:“哎呀,我都胖成猪了一点都不好看。”

这种习惯往往源于被否定的童年经历。

比如父母总拿你和别人对比,导致你成年后自动延续了这种“先否定自己”的模式,误以为这是谦虚,实际上它是自我削弱。

2. 过度反省:连正常的情绪都觉得自己“错了”

和朋友吐槽工作,事后却又懊恼:“我是不是太抱怨了?他们会不会觉得我负能量?”

和别人发生矛盾,即使是对方的问题,你还是想:“是不是我太敏感了?”

过度反省的人常混淆“反思”和“自责”。

健康的反思是“下次如何改进”,而自责是“我真差劲”,后者只会让你越来越不敢表达。

3. 追求完美:不允许自己犯任何错

工作报告有一个小错误,就觉得自己“不专业”。

明明已经很累,却还在逼自己:“别人都能扛住,我凭什么休息?”

完美主义的本质是“用高标准逃避失败恐惧”。

但长期如此会导致拖延、焦虑,甚至自我设限:因为怕做不好,所以干脆不开始。

4. 忽视需求:总把自己的感受排到最后

朋友约吃饭,明明很累你却还是答应了,因为不想扫兴。

被冒犯时,不会维护自己,反而劝自己说:“算了,忍一忍就过去了。”

长期压抑需求会形成“情感麻木”。

然后你会渐渐分不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活得就像一台“满足他人期待”的机器。

5. 负性倾向:经常给自己负反馈

想要考研,还没开始就觉得自己肯定考不上,自己给自己泼冷水。

遇到事情,不是客观分析,而是先考虑是不是自己没做好。

这种思维模式来自“过度警觉”。

进化本能让我们关注潜在危险,但现代社会中,它只会让你陷入无意义的精神内耗。

图片

如何才能停止自我攻击呢?

你可以做做下面4个练习。

1

练习1:把自我批判换成“朋友视角”

下次又想骂自己时,暂停一下,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口,问问自己:

“如果是我最好的朋友遇到这事,我会怎么安慰TA?”

然后,用同样的语气对自己说那些安慰的话。

比如你之前会责怪自己“我怎么连PPT都做不好,我太笨了!”

下次你可以这样鼓励自己:“第一次做不熟练很正常,下次会更好,我已经很认真了。”

2

练习2:每天记录1件“做对了”的事

现在的你习惯关注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你要训练大脑多关注积极面,并且要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加深印象,比如:

“今天我起床没有拖延,让我有时间吃早饭。”“我主动拒绝了一个不想去的聚会。”

坚持一周,你会发现“原来我做得不错的事情有很多”。

3

练习3:对自己宽容一些

你可以允许自己每周犯3次小错。

有些事情搞砸了也不要紧,只是用掉1个额度,不影响总进度。

当你换一个方式对自己,你会减少很多焦虑,也不会因为害怕犯错而拖延。

4

练习4:正确看待情绪

情绪没有对错,所以不要觉得自己有负面情绪是不应该的。

以后试着转换一下,把“我不该生气” 换成“我现在很生气,需要冷静一下”;

把“抱怨不对” 换成 “我需要倾诉,这是正常需求”。

从今天起,别再帮外人欺负自己了,你明明是那个最该支持自己的人。

如果你总是习惯性自我贬低,想要治愈自己,可以让我们的咨询师会帮你打破那个“欺负自己”的旧模式,重建一个更健康的自我关系。

记住,你值得对自己温柔一点。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