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票含座变付费选座 航空锁座引争议
你买了机票。
却可能选不到心仪的座位。
甚至…免费的座位都寥寥无几。
这不是玩笑。
这是近年不少航空旅客的真实遭遇。
所谓“付费选座”正从增值服务演变为普遍规则。
它合理吗?合法吗?
背后是怎样的商业逻辑?
✈️ 当便民初衷转向逐利
线上值机曾被誉为便民举措。
2009年南航推出此服务时。
民航局称之为“网站便民服务”。
旅客可提前免费选心仪座位。
靠窗、过道、前排……自主选择。
无纸化便捷出行项目也成效显著。
2019-2020年间。
5.7亿人次享受其便利。
为旅客节省时间5.8亿小时。
为行业节约成本4.3亿元。
减少碳排放8622吨。
初衷美好。
效益显著。
但约2015年起。
情况悄然变化。
国内航司陆续推出“付费选座”。
美其名曰“个性化服务”或“细分服务层级”。
实质却将原本免费的选座权变为付费项目。
🔒 触目惊心的锁座比例
现实有多夸张?
举例来说。
一趟约300座的经济舱航班。
线上值机开放座位仅40%(116个)。
其中免费座位仅14个。
且多集中后排中间位置。
其余座位需支付35元、70元或140元不等费用(或等值积分)才可选用。
另有乘客反映。
前20排(共58座)除17个付费座外均显示“已被选”。
其值机顺序为16。
意味着仅15位旅客先其选座。
航司却提前锁了超百座。
一家三口想坐一起?
常常靠运气。
网友吐槽:“买了机票还得买座位”相关话题阅读量超千万。
⚖️ 合法性质疑与法规冲突
法律专家指出。
大规模付费选座行为可能涉嫌多重违法。
其一,违反《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
该规定要求承运人公平公正保障旅客权益。
锁座行为恐背离此原则。
其二,侵害消费者知情权与自主选择权。
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旅客购票时通常不知后续选座需付费。
亦无从知晓免费座比例如此之低。
其三,涉嫌违反《价格法》。
被指“自立收费项目收费”。
2016年北京市发改委曾因此处罚中国联合航空公司。
但此后此类处罚鲜有发生。
💡 如何看待与应对
航司或许主张此为市场行为。
满足差异化需求。
但问题关键在于:
自由选择是否应成为付费特权?
基础服务是否被过度削减?
旅客可积极维权。
向民航局消费者事务中心投诉。
或向消协组织反映。
法律界人士也建议消协可考虑提起公益诉讼。
监管层面需更明确。
尽管《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要求承运人制定并公布运输总条件。
但针对付费选座的具体规则与比例缺乏清晰规范。
💭 写在最后
从便民到逐利。
航司锁座争议折射服务与盈利的平衡难题。
当“行业惯例”与旅客权益和法规精神可能相悖时。
需要更多的关注、讨论与监管介入。
您遇到过付费选座问题吗?
欢迎分享您的经历。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