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热线电话:
辉达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中国一个隐形民族,人口近70万,身份证上印着“穿青人”

产品展示 点击次数:160 发布日期:2025-10-10 09:29

他们的身份证上印着“穿青人”,可你要是在官方系统里查,抱歉,没这个民族。

这事儿就挺有意思的。一个将近七十万人的群体,生活在中国的西南角,有名有姓,却不在我们熟知的五十六个民族之列。他们就这么不上不下地“悬”了几十年,像一个系统里没打上的补丁,但这个“补丁”自己活得有滋有味。

这可不是什么新冒出来的群体。时间得倒回1955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带队深入贵州的山区做民族识别。那是个需要快速建立秩序的年代,在当时的框架下,穿青人因为种种原因,被划进了汉族这个大类里。一个从大局出发的决定,一个在当时看来颇为合理的归类。

可问题是,纸上的归类,管不住人心里怎么想。穿青人自己不觉得自己是汉人。他们说着“老辈子话”,信着五显神,婚丧嫁娶自成一套,跟周边的汉族群体怎么看都不太一样。这种“被安排”和“我是谁”的错位感,就像鞋里的一粒沙,平时不觉得,走起路来才硌得慌。

几十年就这么过去了。有意思的是,按理说时间会冲淡一切,但穿青人的自我认同反而越来越清晰。人口普查的数据就很有趣,从2000年到2010年,国内的“未识别民族人口”不降反升,这里面,穿青人占了大头。这说明,他们不是几个人的执念,而是一个群体的坚持。

地方上其实早就有了变通的法子。身份证上给你印“穿青人”,满足你的身份认同,但在系统里,还是录入汉族,不破坏大的框架。孩子上学填表,户籍登记,都有人“心照不宣”地帮忙修正。甚至在一些涉及民族的政策上,也尽可能地给予他们尊重。

这不叫钻空子,这是一种治理的智慧,一种带着温度的模糊。在一个高度原则性的领域里,穿青人的案例恰好说明了中国治理体系里一个很实在的特点:尊重既成事实,以人为本,慢慢来。

说到底,身份认同的根子,是文化。穿青人争的不是什么待遇,而是一种“被看见”的感觉。

2014年贵州省民宗委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超过95%的穿青人,希望保留自己的身份。这不是闹情绪,这是几代人文化沉淀下来的自然结果。他们的语言,他们的五显神信仰,那种融合了道教和地方神祇的独特体系,还有那些独特的服饰和节日,都是他们身份的基石。

这些文化符号,学术界早就注意到了。贵州的一些民族研究机构十多年前就在呼吁,要为穿青人建立文化保护机制,整理他们的语言,调查民俗。地方上也在做,比如在民族中学里开点传统文化课,博物馆里搞个专题展。这些事儿虽然零散,但信号很明确:承认你的文化,就是承认你的存在。

中国向来主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穿青人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还没拿到正式“名分”的群体,却在文化上获得了某种程度的“事实承认”。这种做法,既控制了政策上的风险,又安抚了群体的内心,算得上是中国式治理的一个微观样本。

穿青人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个群体要名分那么简单。它实际上在叩问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一个已经定型的民族识别制度,在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时,该如何回应?

学界近些年一直在讨论建立“补充识别机制”的可能性。意思是不搞推倒重来,但可以对穿青人这种特殊群体,进行个案处理。他们的诉求很温和,很理性,不要求额外的资源,只是希望国家能“点个头”,承认“我们是我们”。

从治理的角度看,满足这种诉求的成本很小,但带来的认同感和稳定性却很强。这与我们一直强调的“多元一体”格局,非但不冲突,反而是最好的注脚。

放眼世界,很多国家在处理内部身份认同冲突时,要么激化,要么一刀切。中国这种用时间换空间,用“模糊”来缓冲,把文化承认放在政治归类前面的做法,不是和稀泥,而是一种治理理念的升级。

所以,穿青人没有被遗忘,他们只是在走一条更稳妥、更符合现实的路。他们的存在,不是制度的尴尬,反而是推动制度不断完善的活生生的案例。

他们的身份证与众不同,但他们享有的权利与每个人都相同。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身份认同,最终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种根植于文化和历史的真实情感。你觉得呢?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