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热线电话:
辉达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若郭嘉未死,卧龙或难现身?史实中的郭嘉,连诸葛亮的鞋都配不上

产品展示 点击次数:155 发布日期:2025-10-10 12:54

郭嘉啊,是曹操生前最舍不得放手的谋士,他在赤壁之战之后曾感叹:“要是郭奉孝还在,还会这么惨吗?”所以啊,许多人都觉得,郭嘉早早离世,才让诸葛亮抓住了三分天下的好时机。

差点巧合的是,郭嘉在207年去世,而诸葛亮也是那年接受了刘备三顾茅庐。于是很多人把曹操在赤壁留有遗憾这事儿,与诸葛亮和郭嘉的出世时间一合,把“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说法给编出来了,挺有意思的。

觉得要是郭嘉没早早离开,曹操在赤壁那阵子说不定就不败,至于诸葛亮嘛,也不会趁机出山搞三国鼎立了。那郭嘉到底是个啥人啊?

起先,颍川的戏志才,算是谋划的能手,太祖非常赏识他。可惜他早早去世了。

郭嘉和诸葛亮的定位不一样,郭嘉是曹操的专职谋士,起到像顾问的作用。这样的人才曹操不止一个,之前戏志才也干得不错,只可惜早早去世。后来,曹操让荀彧再推荐一个人,荀彧就推荐了郭嘉。

因此,关羽、张飞等人对亮的关系渐渐疏远。先主解释说:“我有孔明,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各位将军,不要再提了。”——《三国志》

诸葛亮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关羽、张飞不高兴的时候,刘备总会说——诸葛亮对他来说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见面就舍不得离开!谋略高手可以有不少,但真正的谋主只有一个,曹魏阵营中和诸葛亮相当身份的是荀彧。

除了这个,《隆中对》比“十胜十负论”要强得多。比如说,诸葛亮那份《隆中对》,规划得明确,有具体可行的方案:东边联孙权,北面抵挡曹操;掌握荆州和益州,等待天下大局发生变化;一路穿过秦川,攻打宛、洛;力图复兴汉室,重回故都。这一套战略既环环相扣,又一步步推进,操作性强,落到实处的可能性也大。

蜀汉的建立全过程里,诸葛亮在三顾茅庐时,就已经展现出一份令人惊叹的答卷,完美地交到了刘备手上。而且,这套策略规划坚持了十多年,除了后来的关羽在荆州失利那次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落空的地方。真不愧是个了不得的“面试高手”。

郭嘉的“十胜十负论”,虽然列出了十种不同的取胜方式,肯定点都指向曹操必胜。不过,要是不用心去琢磨,倒是有个细节挺值得留意:里面全都说我们一定会赢,却没有提到具体怎么去实现这个胜利。

鼓励人心倒是挺有作用的,可说到规划的话,完全没有任何具体步骤。别跟《隆中对》比了,那可是预想未来十多年的走向,可就算官渡之战,里面也没有给出任何指导性的建议,像这点,诸葛亮确实胜过。

说起来,郭嘉倒也有几手绝活,特别是在谋略方面,确实比诸葛亮更灵敏一些。人家善于决断,临机应变的能力比诸葛亮要更快一些,许多时候能抓住敌人漏洞,出奇制胜。这点,确实比诸葛亮的谋划更偏实际和果断,算是郭嘉的一大优势吧。

那倒是,郭嘉真是把预测孙策会遇刺这个事,发挥到极致了,这谋士的水平确实令人佩服。

孙策奋勇转战千里,终得江东之地,听说太祖和袁绍在官渡相持,将要渡江攻占北方,袭取许都。大家听了都怕起來,郭嘉推测说:策刚刚统一江东,所杀的全都是英豪豪杰,都是有志有胆的人。要想让他死,必定是有人能下毒手。可是孙策轻率又没有准备,就算带着百万大军,也不过像在中原单打独斗一样。要是刺客潜伏暗算,基本上就能一敌千。依我看,他一定会死在一个普通人的手里。——《三国志》

在官渡之战期间,孙策曾打算偷偷袭击许昌,结果让曹营的人都感到非常慌乱。郭嘉大胆地估计说:孙策在平定江东时,杀了不少英雄豪杰,也得罪了许多大人物;再加上他性格骄傲狂傲,不太重视自身安全,迟早会遇到刺客,死在一些小人手里。

孙策果然遇到了许贡的家臣刺杀,这预测可真是精彩绝伦。郭嘉的分析肯定不少,但刺杀毕竟带点偶然成分,这类过于敢断的预言,郭嘉肯定也猜过不少。孙策这次偏偏被刺,算是凑巧撞上了,这样的故事发展也难免会有“巧合成金”的味道。

在识人和谋划方面,郭嘉确实比诸葛亮略胜一筹。但诸葛亮太全面了,全面到得得用郭嘉、荀彧和荀攸一起比起来才算公平!

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这些人,都是谋略方面的奇才,虽然他们都干净利索、品德业绩都不错,但和荀攸比起来还是略逊一筹;不过他们谋划的谋略和预料的计谋,也算是并列一流了。——《三国志》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夸郭嘉的谋略水平可以和程昱、董昭这帮人媲美,不过荀攸的地位稍微有点不同,他在曹操的战术指导上起了很大作用,很多具体的策略都出自他之手。

要说身份划分的话,郭嘉属于参谋、顾问那一类;荀攸则算是特殊的军事谋划者;至于荀彧,一直是政务上的顶尖人物。他们三人合力,才能和白帝城托孤前的诸葛亮一人抗衡,毕竟,这诸葛亮还多了个外交任务——跑去东吴出使了一趟。

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又迎来了一次完全的蜕变,把文武双修这事儿发挥到极致。刘备在夷陵吃了败仗,损失了几乎所有的精锐部队,南中四郡也直接反了。诸葛亮一边搞文,一边打武,平定叛乱、恢复生产、治理国家,整顿秩序,硬是把一个濒临灭亡边缘的蜀汉撑了回来。

而且,五次北伐都顺利进行,把司马懿压得死死的,几乎没有喘息的空间,他也因此变成了实际上掌控北方的征北大将军。这么长时间带领三军的经历,别说同期的谋士,就是孙权这个君主也未必有这样的阅历(合肥战张辽打得不咋地)。

只有曹操和刘备这两位从无到有创业起家的君主,才能够同时把握好军务和政事,这也是诸葛亮会被列入“武庙十哲”的原因之一!

所以啊,要懂得,白帝城托孤之前的诸葛亮,虽然已经表现得很出色,但是真正见识过白帝城托孤之后的诸葛亮,才会明白,为什么提到“丞相”,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丞相接受遗命辅政,国家富裕赏罚明晰,虽然伊尹能比得上天意,周公在四方也算光辉耀眼,但都无法超越他。——孙权

孙权身为那个时代的君主,用周公、伊尹来比照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后的表现。这份荣誉,几千年来也就出现过几回,真是稀罕。

年到三十八,回到柳城后,病势十分厉害,太祖问及病情的人络绎不绝。等到去世时,参加吊唁,悲伤至极,他对荀攸等说:“诸君年纪都还年轻,只有奉孝最年长一些。天下的事情都由他们承担吧,自己中年早夭,也是命运罢了!”

这可完全不能跟郭嘉相比!其实,在郭嘉英年早逝的时候,曹操也曾跟荀攸说过:“我跟你们的年纪差不多,只有奉孝最年轻一些。本来打算把天下大事都交给他,没想到他英年早逝啊!”

曹操对郭嘉那会儿也寄予很高的期望,可是事与愿违,差距实在大得不能再大。而且历朝历代那些接受托孤的人当中,诸葛亮的作为可是独领风骚,真是无人能及。

郭嘉确实挺出色的,不过跟诸葛亮相比,差距还是挺明显的。尤其是白帝城托孤,再到星落五丈原那段时间,诸葛亮的变化之大,让他和曹操、刘备这两个开创天下的人物相比,也一点都不逊色。

说到赤壁之战之后,曹操感叹奉孝如果还在的话,也就算是在打太极,实际上是借机发泄自己对其他谋士不满。不过荀攸和程昱真就毫无用处的建议吗?其实也未必,只是当时曹操自己正得意忘形,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劝。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