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会儿风沙大的啊,出门转一圈,回来能抖下半斤沙子!"哈吐布其嘎查的老牧民巴特尔眯着眼睛回忆道。他那双粗糙的手在膝盖上搓了搓,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风沙打在脸上的刺痛。这个故事要从2013年说起,内蒙古兴安盟的这个小村落被称为"贫中之贫",人均年收入不到4000块钱,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穷得连耗子都绕着走"。
村里的路况是个大笑话。35公里的土路坑坑洼洼,去趟旗里要走三个多小时。"那时候谁家媳妇要生了,都得提前半个月往旗里跑,怕路上把孩子给颠出来。"现任嘎查书记白音巴图说起这事直摇头。最要命的是每年春天的沙尘暴,"黄沙一来,连自家院门都找不着"。
转机出现在2017年冬天。零下三十多度的寒夜里,村里突然来了几个"京城来的干部"。第二天全村就传开了:中宣部要来定点帮扶了!第一件事就是要修路。"当时全村老少都乐疯了,扛着铁锹就往外冲,哪还要什么工钱啊!"巴特尔至今说起这事还激动得胡子直翘。
修路的场面那叫一个热闹。80岁的老额吉也来帮忙,说"这辈子要是能走上柏油路,死了都闭眼"。第二年路修好了,35.5公里笔直的柏油路像条黑绸带似的铺在草原上。"现在去旗里45分钟就到,快得俺们都不适应!"牧民白银宝憨厚地笑着,露出两排整齐的白牙。
路通了,好日子就跟着来了。外地的商贩开着冷链车直接进村收牛羊肉,价格比以前翻了一倍。"以前养头牛也就挣三千,现在能卖六千多!"白银宝掰着手指头算账,"去年光养牛就挣了小二十万"。村里的大学生毕业也愿意回来了,搞起了电商直播卖奶豆腐,一晚上能卖出去过去半年的量。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牛粪难题"的解决。牛羊集中搬进了11900平米的"集体宿舍",38户牧民家的400多头牛住进了宽敞的棚圈。"这下可好了,院里再也闻不到牛粪味了!"白银宝的老伴儿一边纳鞋底一边念叨,"就是我家老头子总惦记那些牛,一天得去看三回。"
供暖改革更是神了。村里装上了"天光地热"系统,用太阳能和地热能取暖。"这玩意比城里人用的还高级,一分钱电费不花!"巴特尔得意地展示着他家的新设备,"往年一冬天光烧煤就得四五千,现在两千不到!"
说起治沙的事,老支书额尔敦最有发言权。"以前春天那风沙大的,能把人吹成'兵马俑'!"他比划着,"54%的地都是沙,风一吹都能埋了房子。"如今1500亩沙棘林把沙丘牢牢锁住,"去年野兔子都回来了,羽毛漂亮的山鸡也有啦!"
2023年兴安盟启动"灭黄行动"后,176万亩沙地重披绿装,相当于1.6个香港那么大。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兴安盟基本实现了"全域无黄沙"。站在曾经的沙丘上眺望,满眼都是起伏的绿色波浪。
"现在来我们这儿旅游的人可多了。"嘎查干部夏雪指着远处的一片蒙古包,"游客都说想在沙棘林里拍婚纱照,说是比三亚还浪漫。"村里养的牛羊因为吃沙棘长大的缘故,肉质特别鲜嫩,卖的价格比普通牛羊高两成。
傍晚时分,炊烟袅袅升起。白银宝家的伙食明显改善了,桌上摆着手把肉、奶豆腐和新鲜蔬菜。"搁过去哪敢想啊?能吃上白面馍就不错了!"他呷了口奶茶,"现在我闺女在旗里上学,成绩好着呢,说是要考到北京去。"
远处的草场上,归栏的牛羊悠闲地啃着草。哈吐布其嘎查的故事,就像这些牛羊咀嚼的沙棘叶一样,浸润着苦尽甘来的滋味。巴特尔老人说得实在:"这才是人该过的日子!"夕阳的余晖里,整个村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连风都变得温柔起来。
本文创作的目的就是要传播积极向上的能量,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低级趣味或者违反规定的内容存在。要是发生了侵权的事情,就赶紧联系我们,我们会把这个事情处理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