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4日,乌克兰首都基辅的独立日庆典刚结束,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的专机降落在焦土未消的鲍里斯波尔机场。 泽连斯基亲自迎接,两人在布满弹痕的总统府签署了三份文件:《安全合作协议行动计划》《海关事务互助协定》和《无人机生产意向书》。 卡尼当场宣布追加14.4亿美元军事援助,并抛出一枚炸弹,“加拿大不排除派遣地面部队进入乌克兰”。
这句话让战争前线骤然升温。 俄罗斯外交部当天紧急召见加拿大驻俄大使,而俄军267架无人机组成的编队连夜扑向哈尔科夫,创下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空袭纪录。 列宁格勒州的防空部队同时击落10架试图袭击乌斯季卢加港的无人机,黑海沿岸浓烟蔽日。
卡尼的冒险背后藏着三重算计。 首先是北极圈的资源争夺战。 加拿大三分之一国土在北极圈内,而俄罗斯主张西伯利亚大陆架延伸至北极点,两国对4000亿吨油气储量的主权主张水火不容。
加拿大国防部秘密报告曾警告:若俄在乌取胜,下一个目标必是北极。 卡尼访乌期间,泽连斯基特意抛出诱饵,提议用乌克兰黑海港口转运加拿大天然气,直击俄罗斯对欧能源命脉。
现实的压力来自国内经济。 加拿大农民正把成吨的油菜籽倒进焚化炉。 中国8月14日突然对加征收75.8%的进口保证金,美国则对加拿大汽车加征35%关税。 两大贸易伙伴联手绞杀,让加拿大GDP单季度暴跌1.26%。
卡尼急需用“反俄英雄”人设转移矛盾,同时用乌克兰订单挽救本国军工厂:那5亿美元无人机专项资金,实际指定购买加拿大L3哈里斯公司的侦察无人机。
最微妙的是与特朗普的博弈。 8月18日白宫三方会谈中,特朗普明确表示“乌克兰安全保障该由欧洲负责”,全程未提北约成员国加拿大。 三天后卡尼就降落在基辅,用出兵表态向北约喊话:加拿大不想当透明人。
俄罗斯的回应像一盆冰水浇向渥太华。拉夫罗夫在24日的电视采访中冷笑:“某些国家连自己的边境都守不住,还妄想当国际警察? ”他直接点名特朗普多次调侃要吞并加拿大:“等美军跨过边境时,你们只能靠逃到加拿大的乌克兰难民来扛枪了”。
更狠的警告来自战场。 俄军突然在哈尔科夫方向投入新型“溜冰场”电子战系统,专克西方无人机。 加拿大援助的80架侦察无人机刚运抵敖德萨港,就成批失去信号。
北约内部为此吵翻了天。 意大利副总理公开嘲讽马克龙:“想派兵? 自己戴钢盔上前线! ”法国外交部气得连夜召见意大利大使抗议。
德国总理默茨在闭门会议上叹气:“停火之路有一万米,我们才走了两百米”。 而英国一边加入“志愿联盟”鼓吹派兵,一边把自家部队全缩在波兰训练营里。
卡尼的豪赌暴露了加拿大的军事短板。 这个G7国家至今还在用澳大利亚淘汰的二手F/A-18战斗机,国防预算仅占GDP的1.29%,连北约规定的最低标准2%都够不着。 其海外派兵最高纪录是阿富汗战争时的3000后勤兵,而俄军在乌东有42万正规军。
渥太华大学军事研究员皮埃尔·马丁翻着国防白皮书直摇头:“所谓地面部队,最多是派200名无人机教官,但乌克兰自己就能生产‘海狸’侦察无人机,需要加拿大教什么? ”
泽连斯基似乎看穿了这个困局。 他在联合记者会上紧握卡尼的手说:“期待加拿大军队出现在乌克兰”,但转头就催促欧盟加速提供“金牛座”巡航导弹。 毕竟卡尼承诺的14.4亿美元军援,60%要经美国军工企业采购,真正落到乌克兰手里的只剩防弹衣和医疗包。
白宫对此保持沉默。 特朗普在海湖庄园被记者追问时,只嘟囔了一句:“欧洲的事欧洲管”。 五角大楼则悄悄把“爱国者”导弹系统的交付时间推迟到2026年,那时乌克兰是否还存在都是未知数。
克里姆林宫战情室的电子地图上,代表加拿大部队的蓝色光点始终未亮起。 但俄北方舰队已派出两艘“北风之神”核潜艇巡航白令海峡,那里距加拿大领海仅37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