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岁的奥运跳水冠军全红婵,居然走上了郭晶晶的“老路”!这背后藏着的,是优秀的人相似的眼光。
2025年9月13日,暨南大学的迎新季因为全红婵变得格外热闹。这个手握3枚奥运金牌的“跳水天才”,以普通大一新生的身份出现在校园迎新展板前。她穿着宽松的浅蓝色迎新T恤,背着简单的双肩包,手指捏着马克笔,俯身认真写下属于自己的大学愿望。笔锋虽然带着几分青涩,但能看出她对新生活满满的期待。谁能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少年,就是那个在赛场上惊艳世界的跳水冠军呢!
在暨南大学的迎新现场,没了奥运冠军的光环,她就像一个对大学充满好奇的普通少年。她跟着志愿者熟悉教学楼、食堂的位置,还会驻足看社团招新海报,眼神里全是新鲜感。对她来说,大学生活和以前十几年的训练生活完全不一样。
以前,她的时间被精确地分成了训练、康复、战术分析,每天就是重复起跳、翻腾、入水的动作。而大学呢,能接触到运动训练专业之外的知识,能认识不同专业的同学,还能体验社团活动、学术讲座这些以前没经历过的事儿,这些未知的东西让她特别期待。
开学典礼上,全红婵作为新生代表站在主席台C位。她穿着简约的白色校服,双手自然垂在身侧。面对台下数千名师生的目光,她的脸颊有点淡淡的红晕,和比赛时站在跳台上眼神锐利、气场全开的样子完全不同,倒像是邻居家略带腼腆的小姑娘,手指还会偶尔轻轻攥紧校服衣角。但她全程都挺直了脊背,认真听校领导讲“责任与成长”。
轮到她发言的时候,她一点儿都不怯场,声音清晰又坚定地给新生送上了祝福:“希望我们都能在暨南园里,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辜负每一段时光。”这简短的话里,透着超越年龄的成熟。
媒体客观点评了,说全红婵现在16岁至18岁,正是青春期,身体发育带来外形变化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对于跳水运动员来说,青春期发育确实会影响体重、身体协调性,但专业的教练团队会根据情况调整训练计划,科学地进行身材管理,而不是外界用单一的“瘦”来评判。
那些苛刻的身材批评,不仅违背生理规律,还会给运动员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面对源源不断的争议,全红婵没有逃避也没有妥协,而是用最直白的方式回应。她在个人社交账号的简介里写了18个字:“好好好,那咋了,你啰嗦了,如何呢,又能怎,你继续讨厌我吧,我只会爽不会改。”没有官方话术的委婉,没有刻意讨好的温和,直白的语气里透着一股不卑不亢的倔强。
这短短一句话,就像一记响亮的回应,打破了体育圈常见的“谨言慎行”模式,也让外界看到了18岁少年该有的真实,不迎合别人的期待,只坚持自己的节奏。以前她最受关注的时候,有媒体记者为了拍摄,把摄像头追到训练馆的厕所附近,过度密集的关注让她连基本的私人空间都很难有。
而现在18岁的她,已经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应对外界干扰了。就算有争议,她还是会分享日常,像训练后大汗淋漓的自拍、和队友一起吃火锅的搞笑视频、抱着喜欢的玩偶时开心的模样,她真实可爱的性格让“勇敢做自己”的形象更鲜明,也收获了更多网友的支持。
这不禁让人想起二十年前的“跳水皇后”郭晶晶。她也是中国跳水史上的传奇运动员,当年也面临过类似的舆论困境。她因为脸型圆润被部分媒体调侃“像福娃”,和霍启刚的恋爱关系被记者围追堵截,甚至有国际裁判公开质疑她的动作难度“不够顶尖”。但郭晶晶从来没被这些声音影响,一直把精力放在跳水事业上。
她每天最早到训练馆,最晚离开,反复打磨每一个动作细节,用雅典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的金牌,用一次次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回应了所有的质疑。她在采访里说过:“外界怎么说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份清醒和坚定,贯穿了她的运动员生涯。退役后,她没有像一些运动员那样进入娱乐圈赚流量,而是去了中国人民大学深造,后来又去英国留学,不断提升自己。
现在的她,以巴黎奥运会跳水项目裁判长的身份亮相国际赛场,凭借专业的判罚能力、对跳水规则的深刻理解,赢得了国际体坛的广泛尊重。二十年间,她用行动证明了,真正的强者不会被外界定义,而是靠自己的选择和坚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8岁的全红婵,和当年的郭晶晶一样倔强,不被舆论裹挟,不迎合别人标准,只专注于自己的目标。现在,她一边在国家队继续打磨跳水技术,备战未来的赛事;一边在暨南大学开启校园生活,尝试学习新的知识。
有网友在暨南大学的食堂偶遇她,她穿着简单的校服,和同专业的同学一起排队打饭,手里拿着餐盘,认真挑着喜欢的菜品,偶尔和身边的同学说笑,阳光透过食堂的玻璃窗洒在她身上,那一刻,她不是万众瞩目的奥运冠军,只是一个享受校园生活的普通大一新生,无关光环,只关乎青春里最简单的快乐与成长。#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