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说起吴石将军的军衔,那可真是牛到家了!
要是不算解放战争后期才起义的那些将领,整个国民党军队里,能让“保密局”那帮人都得掂量掂量不敢随便动的,估计也就数他了。
你看啊,1936年他就当上陆军少将了,到1942年又升了陆军中将,这可不是那种听起来好听、实际上没多少分量的职务军衔,是实打实的两颗金星挂肩上的!
要不是1950年那会儿出了叛徒把他给出卖了,壮烈牺牲了,再往上爬,陆军二级上将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也就是时间问题!
同样是潜伏在敌人心脏的红色卧底,郭如瑰将军大家可能也听说过,他是黄埔五期毕业的,解放战争的时候干过“中将作战厅长”这个官儿。
但要论实打实的铨叙军衔,抗战胜利那会儿他才只是个陆军上校呢,一直到1948年9月才升成陆军少将,这比吴石将军晚了整整十二年啊!
这么一对比,两个人的军衔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根本没法放在一起比。
咱们都知道,杜聿明和王耀武这两个人,升陆军中将也都是1944年以后的事儿了。
像孙立人、戴笠这些名头挺响的将领,1945年的时候才刚刚混上陆军少将。
这么一算,这些人见了吴石,都得恭恭敬敬地喊一声“长官”!
那戴笠的跟班毛人凤,就更不用说了,见了吴石那更是得点头哈腰的。
那吴石将军的资历为啥这么老、这么硬呢?
这就得从他的老底子说起了——他是保定军校第三期毕业的!
这么一来,所有的黄埔生都得管他叫“学长”,差着好几辈呢!
你想想,保定三期出来的名将,像白崇禧、张治中、徐庭瑶、何键、夏威、黄绍竑,哪一个在民国时期不是响当当的人物?
这些可全都是吴石的同班同学啊!
更让人佩服的是,早在1927年,吴石就已经是北伐军总司令部的上校参谋了。
转过年,也就是1928年,他又被公家派到日本去留学,先是从日本陆军野炮兵学校毕业,后来又考上了日本陆军大学,还是中国将校班第六期的。
这么高的学历,在国民党的那些将军里头,简直就跟大熊猫似的,太少见了!
所以啊,吴石将军在军界混,手里握着三把“金钥匙”:第一,他保定军校的同学里当大官的多着呢,平时互相之间多少都会给点照应;
第二,他早年就在老蒋的总司令部干过,早就进入老蒋的视线了;
第三,他对日本军队那套战术战法门儿清,这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作用大了去了,谁心里都明白!
不过让人觉得纳闷的是,这么一个留过洋的炮兵专家,又是高级军事人才,从1934年学成回国到1949年初,这十几年里,吴石愣是没当过一天军事主官,手里也没掌握过一兵一卒的军权。
这明摆着就是不受重用嘛!
这里头到底有啥不为人知的道道儿呢?
第一个原因,说起来也怪他自己那倔脾气。
吴石将军这个人,性格太直,不会溜须拍马,也不去巴结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心里有自己的一杆秤,有自己的政治判断和想法,从来没有真正投靠过中央军里的哪个嫡系大官。
不然的话,蒋系那八大金刚里,好几个都是保定军校毕业的,像陈诚、顾祝同、张治中、刘峙他们,随便抱紧哪一个的大腿,再找机会在老蒋面前表表忠心,抗战后期混个集团军总司令当当,简直是小菜一碟!
你看他那些保定三期的同学,比如徐庭瑶,以前也在军委会上班,1938年就被外放去当新编第11军的军长了,那可是后来机械化第5军的前身。
到昆仑关战役那会儿,人家都已经是第38集团军总司令了。
还有张治中就更不用说了,中央军校教育长、第9集团军总司令、湖南省主席、侍一处主任、军委会政治部长,这些官儿哪个不是手握实权的要职和主官?
第二个原因呢,是在保定生和黄埔生升官最快的那几年,也就是中原大战和土地革命战争那会儿,吴石正在日本留学呢。
他既没掺和军阀之间的混战,也没跟红军交过手,那“战功”自然就没法积累,实战经验也确实差了点意思。
这一耽误,升迁的事儿也就跟着慢了下来。
第三个原因,吴石将军是福建人。
在国民党军队里,派系多如牛毛,福建籍的军官在海军里倒是挺有地位,但在陆军里头,没能形成什么气候,没法像其他派系那样抱成团互相帮忙,这升迁自然也就受影响了。
你瞅瞅他的履历就知道了:1934年4月,派任陆军大学少将教官;1935年3月,调任参谋本部第二厅第一处少将处长;1938年2月,调任军事委员会军令部第二厅少将副厅长。
这些职务,要么是军校教官,要么就是高级幕僚,整天在中央机关出谋划策,倒是经常能接触到高层人物。
就说武汉会战的时候,老蒋几乎每个礼拜都要召见吴副厅长,问问他日军的战术有什么特点,听听他的作战建议,对他的本事还是挺赏识的。
赏识归赏识,真要让他当大官、派他去带兵,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老蒋没把他当成自己人,嫡系的心腹,他更喜欢用那些对他言听计从的“奴才”。
所以啊,吴石到死都没捞着去前线带兵打仗的机会。
后来,有个大人物实在看不下去了,觉得吴石这么个人才被埋没太可惜。
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副参谋总长兼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
白崇禧也是保定三期的,看着老同学混得这么憋屈,心里过意不去,就在1938年底保举吴石当了桂林行营参谋处少将处长。
这下,吴石总算离开了重庆,到前方去工作了。
事实证明,吴石当参谋确实是把好手,不管是预测战役发展方向,还是在地图上规划作战部署,那在高级参谋里都是顶尖的。
这下,又引起了另一个粤军大佬的注意,他就是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
1940年,张发奎把吴石调过去当战区中将参谋长,两个人合作得还挺愉快。
到了豫湘桂战役打响的时候,张发奎又保举吴石兼任了第16集团军副总司令,当时的总司令是夏威,也是他保定军校的老同学。
本来这是个往上爬的好机会,可没想到,才过了半年,吴石兼任的副总司令这个官儿就被撸了!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同样是战区参谋长,第三战区的黄百韬,就是因为有顾祝同保举,后来当上了第25军军长,从此手里就有了兵权。
吴石之所以官运这么不顺,还因为他稀里糊涂地就被人当成了“桂系”的人。
你想啊,他既然得到了白崇禧的重用,还兼任了桂军的高级官职,老蒋心里能没想法吗?
肯定早就给他贴上“桂系”的标签了。
就算他跟桂系的关系没那么深,但只要是白崇禧、张发奎这些“杂牌军”头头喜欢的将领,黄埔系那帮人自然就把他排除在外了。
于是,吴石又被调回了重庆,在军政部当了个闲差。
抗战胜利后,他被任命为“国防部”史料局的中将局长,后来这个局又改叫史政局。
这个官儿听着名头不小,其实就是天天研究研究战史,一点实际权力都没有,而且这一干就是两年多,彻底成了靠边站的人物。
那段时间吴石官运不好,也跟他自己有点消沉有关系。
一来是他的小儿子在1942年不幸生病死了,他一个堂堂的陆军中将,竟然因为没钱没权,眼睁睁看着孩子没了,一点办法都没有,这对他的打击太大了。
二来是他亲眼目睹了豫湘桂战役打得那么惨,国民党当局那么腐败无能,他心里早就凉透了,对这个政府彻底失去了信心。
抗战胜利后,那些接收大员在各地搞的“劫收”闹剧,更是把国民党的丑陋嘴脸暴露无遗,这让吴石的思想变化更大,开始向往进步。
在陆军大学的老同事、老朋友的指引下,他慢慢走上了另外一条路。
1947年4月,53岁的吴石在上海秘密见到了地下党的领导,从那以后,他就成了一名战略级的情报员,这可是我党挖到的一块大宝啊!
吴石将军当情报员,那简直是太合适了!
他军事素养那么高,什么情报重要,什么情报没用,一眼就能看出来。
而且他身处军事中枢,能接触到好多好多绝密文件。
后来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吴石送出来的情报都起了大作用,简直是神助攻!
更厉害的是,他传递情报的工作做得天衣无缝,从来没出过岔子,也没引起过敌人的怀疑。
不然的话,也不会有第三位大佬出来举荐他了。
这位大佬就是林蔚,林蔚当时是“国防部”次长,还代理过参谋总长。
1949年初,正是林蔚保举吴石当了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
林蔚这个人可不简单,他是陆军大学毕业的,是老蒋的心腹参谋,更是陈诚“土木系”的四大金刚之一,其他三个是罗卓英、周至柔、郭忏。
林蔚当过不少大官,像铨叙厅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军委会驻滇参谋团团长、桂林行营参谋长等等。
特别是以前在广西跟吴石一起工作的时候,林蔚对吴石的本事佩服得五体投地,吴石在陆军大学的时候就有“吴状元”的美称,林蔚把他当成了好朋友。
老蒋很快就批准了林蔚的举荐,这里面有几个原因:第一,林蔚的面子大啊,他说话有分量,而且那时候“土木系”在台湾的势力越来越大。
第二,三大战役打完,国民党的将领死的死、被俘的被俘、被撤职的撤职,能用的人越来越少了。
第三,吴石毕竟是福建人,让他回家乡任职,老蒋觉得可能更能发挥作用。
他哪知道,这等于是在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身边埋了一颗定时炸弹!
随着三野大军浩浩荡荡开进福建,到1949年10月中旬,除了金门那些沿海小岛,福建差不多都解放了。
这时候吴石没有选择留下来,而是毅然决定跟着朱绍良他们一起“逃”到了台湾。
刚到台湾的时候,他被临时安排了个“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中将委员的闲职。
1949年10月29日,还是靠着林蔚的举荐,吴石正式升任“国防部”参谋本部的参谋次长,这下他可成了国民党最高军令单位的核心人物,帮着参谋总长处理事儿。
那时候“国防部长”和“参谋总长”都是顾祝同一人兼任,陈诚是东南军政长官。
顾祝同忙得脚不沾地,就让空军总司令周至柔代理参谋总长的职务,到了1950年3月周至柔才正式当上总长。
周至柔也是“土木系”的人,还是吴石在保定军校的学弟,对于林蔚推荐的人,他还是比较信任和重用的。
这时候的吴石,那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军方大佬”,官位高,权力也大!
《沉默的荣耀》这部谍战剧,为了让剧情更好看,就演“密使一号”吴石在福州的时候,就跟保密局的特务们斗来斗去,还说毛人凤、谷正文那些人那时候就开始怀疑他了。
其实啊,这都是电视剧瞎编的,为了增加点紧张气氛。
要是那时候吴石真有什么疑点,后来怎么可能还升他当参谋次长呢!
到了参谋次长这个级别,手里握着实权,可不是保密局想查就能查的。
别看那些特务平时耀武扬威的,见到吴石这样的“军方大佬”,借他们个胆子也不敢随便乱动。
要知道,保密局也是“国防部”的下属单位,他们要是敢随随便便调查自己的顶头上司,那不是找死吗?
吴石将军最后暴露,全都是因为一个代号叫“老郑”的叛徒,他就是蔡孝乾。
蔡孝乾当时是台湾地下党的最高负责人,他知道吴石的秘密身份,这就已经很危险了,他竟然还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吴次长”这三个字,这简直是犯了地下工作的大忌!
台湾军界高层姓吴的次长就吴石一个人,这不明摆着告诉敌人是谁了吗?
所以吴石第一次被特务盯上了。
但即便如此,特务们还是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偷偷摸摸地监视和调查。
这时候吴石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了,不过敌人手里还没有直接证据。
更糟的是,蔡孝乾叛变后,台湾的地下党组织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吴石的情报传送渠道一下子就断了。
华东局赶紧派朱枫同志想尽办法辗转到了台湾,直接跟吴石联系,取回那些重要的情报。
当时粟裕指挥的几十万准备攻台的大军正等着这些情报呢。
蔡孝乾叛变后,把朱枫也供了出来。
为了让朱枫能尽快带着情报安全撤离,吴石冒着天大的风险,利用自己的权力签发了特别通行证。
可惜啊,在保密局的全力追捕下,朱枫同志最终还是在离大陆只有一步之遥的舟山群岛被捕了。
朱枫被捕后,那张特别通行证的存根就成了铁证,这下所有对吴石将军不利的证据都串起来了!
一开始保密局怀疑吴石的时候,周至柔也收到了报告,但他只是指示秘密调查,特务们也不敢怎么样。
现在证据确凿,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就算吴石是地下党的证据已经很明显了,保密局也不是想抓就能抓的,毕竟他的级别太高了,必须得呈报给老蒋批准。
老蒋听说吴石是共产党,当时也惊呆了,反复问情况是不是真的。
1950年3月1日,吴石将军在家里被捕了。
在狱中,不管敌人怎么严刑拷打,他始终坚贞不屈。
三个多月后,也就是1950年6月10日,吴石将军和战友陈宝仓中将、副官聂曦上校以及情报员朱枫同志,一起英勇就义了。
因为吴石将军的身份太特殊,直到1971年,他才被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