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25日上午9时,香港联合交易所交易大厅的电子屏上,中国恒大(03333.HK的股票代码永远定格在历史数据中。
这家连续十年蝉联全球房企销售榜首的行业巨头,在停牌18个月之后,正式告别了资本市场,
距离其2009年赴港上市创造的千亿市值神话,恰好过去十六载春秋。
退市背后是让人吃惊的财务烂摊子,2024年清算裁决的时候,恒大的总负债有2.44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年度GDP的84%。
截至退市之时,清盘人收到187份债权申报,总金额达3500亿港元,此仅为复杂债务体系的一小部分,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392,5亿元表明核心业务造血功能全然丧失,经营性亏损与非经营性亏损各占一半,体现出运营失调与资产贬值的双重困境。
这场崩塌并非瞬间发生,
从2021年债务危机开始爆发后,恒大实施了13次境外债务重组的方案,与此同时还推出了像“债转股”以及“用房子来抵债务”这样的新办法,并且打算把新能源汽车业务给分离出来,单独进行上市。
但不断累积的刚性负债最终压垮了所有自救努力。
香港高等法院清盘裁决后,管理层与清盘人提出的 7 次重组方案均未通过债权人大会表决,核心症结在于土地储备减值超预期 —— 评估显示其土储公允价值较账面价值缩水逾 40%。
恒大的房产项目退市,让房地产行业原本最后的那点“安全幻想”也没了,作为第一个触发港交所快速除牌机制的内地房地产股,这个例子打破了“大就不会倒”的想法。
这使得境外资本市场得对中资房企的信用风险重新进行评估,当下已经有23家在港股上市的房企的美元债收益率超过了30%的警戒界限。
行业的融资模式被重新塑造,影响更为深远,在2025年前七个月,房地产开发贷新增的规模跟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了58%,这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正在全面把地产信贷给收紧。
监管层的应对之策正在加速落地,住建部近期推行的“白名单”机制将企业负债率、土地储备去化周期这类指标纳入到融资审核体系当中,资本市场这一块儿,A股里面房产企业再融资审核重点关注的是“交房保障”能力和资金流安全的那个界限。
这些政策在排名前30的房企当中,有19家正在把非核心资产剥离出去,12家已经开始实施管理层持股计划,行业的集中程度跟危机之前相比提高了27个百分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恒大退市就像是中国房地产发展模式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当高杠杆、高周转的老模式行不通,像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这类资产证券化的工具、还有以代建代管为主的轻资产运营正在开辟新途径。
据克而瑞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代建业务规模同比激增182%,成为行业少数逆势增长领域。
这场痛苦的清理过程,或许正藏着中国房地产业重新发展的机会,
恒大在资本市场所留下的最后一个股价为退市前的0.25港元,跟历史最高值相较而言,下降了99,97%。
曾经创造很多财富传奇的代码,最后成了财务报表里冷冰冰的亏损数字,还有中国商业史上最沉重的教训,
退市的钟声响起时,它宣告一个时代结束,也敲响行业变革前奏,
全体市场参与者都得应对怎样打造更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个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