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热线电话:
辉达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辉达娱乐 > 新闻动态 >

中国加强对美风险控制,特朗普对中国船舶收费,中企集体避开美港

新闻动态 点击次数:79 发布日期:2025-09-10 16:10

今年年初,特朗普政府为了压制中国在全球造船领域的领头羊位置,打算对中国船只实行单独收费,估计很快就要开始执行了。不过,美方没料到的是,中方根本不打算让他们得逞。

2025 年 10 月 14 日这一天,现已变成了美国港口和航运圈的“死线”。

眼看就剩一个多月了,可洛杉矶港的塔吊早就已经闲得不怎么动弹了,码头工人们都说这段时间从中国运来的货船明显少了不少。

咋回事呢?还不是因为美国准备收取天价的停靠费——一艘7万吨的货船一趟港,最多得交350万美元,这可真不是个小数啊。

特朗普政府说这是为了让美国造船业振作起来,可船厂和货主们都在发愁,这350万美元到底该谁来出?

这政策说来也挺突然的。去年3月,美国几个大工会齐齐上书,抱怨中国的造船业发展得太快,抢了他们的饭碗。

不多久,American trade rep的办公室就开始着手调查,到了今年2月正式宣布要收取费用。按他们的规定,不光中国自产的船得交费,即使船的船东是别的国家,只要是中国制造的船,也得额外缴费。

更让人生气的是,这费用还一天天涨,第一年每吨收50美元,接下来三年每年都加30美元。如果一艘大船一年要跑五次美国,光靠港费就能花掉上千万美元。

这项政策一公布,美国自己人就炸了锅。三月的听证会上,煤炭公司的代表急得直敲桌子,说现在跑美国航线的船,十有八九都跟中国挂钩,要突然换船几乎不可能。

农业圈的情况变得更糟糕了,以前大豆的种植户本来就被巴西夺了不少市场,现在一听到运费要涨,他们都担心以后出口会更困难。

世界航运理事会也发表看法,觉得这个政策纯粹是在自讨苦吃。他们算了一笔账,全球98%的船要么是中国造的,要么是船公司向中国订的船,根据这个标准,几乎都得掏钱。

要是说起来更复杂一些,美国一半左右的进口商品直接拿来做生产用的,运费一涨,这个成本就会沿着供应链逐级传递,最终就落到老百姓的头上,变成他们买单的那份钱。

就在美国这边争论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国船公司已经悄然开始安排了。中远海运作为国内最大的航运公司,年中时就调整了船队的布局,把原本专跑美国航线的船只调到了别的线路。

从他们公布的报告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亚洲内部的航线业务增长了5.2%,非洲和拉美的航线更是上涨了11.9%。不少新增的运力,实际上就是从美国航线上转走的。

简单来说,就是你美国那边要收费,我就少跑甚至不跑了。中远海运不光自己调整船只,还和全球航运联盟的伙伴们一起想办法应对。

他们加入的“海洋联盟”里面,有法国达飞、台湾长荣这些公司,现在盟内又做了新的分工,不让非中资的船多跑美国的航线,中国造的船主要负责亚洲、非洲这些新兴市场。

日本的海洋网络快运也跟着变动,把原来跑美国西海岸的10艘中国造船给撤了,转而开始走地中海的线。

其实中国船公司也没啥办法。一艘船跑一次美国,那停靠的费用就够买几辆豪车了,谁能扛得住呀?中远海运下面的东方海外公司在报告里也说得挺明白:既然美国航线风险那么大,那就去开发别的市场呗。

他们在海南洋浦港设立了新的枢纽,主要负责东南亚和南亚的航线;还跟秘鲁合作,把钱凯港打造成为连接中国和南美西海岸的新桥头堡。虽然这些新开辟的航线一开始投资挺大的,但从长远来看,能避开美国的贸易限制,生意会更稳妥。

挺有意思的,这种“避风险”的调整其实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国内的炼油厂家最近大幅度地减少了从美国买油,转而向加拿大采购,据说采购量一下子减少了九成。

这事儿其实是个连锁反应:航运啊,是国际贸易的命脉,一旦被掐住啦,自然得找别的通路。现在不仅是船公司,很多外贸企业也在动脑筋,调整供应链,把部分对美出口的产能移到墨西哥、东南亚这些地方,通过当地的港口来转运,既能躲开那些收费,又能降低点风险。

特朗普政府原本打算通过收费措施逼国际船公司把订单压到美国船厂,但实际上美国造船业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订单。业内都知道,现在美国的船厂都在赶着军舰的订单, manpower本来就紧张,就算有民用船订单,也难以完成。

世界航运理事会早就提醒过,美国不仅缺船厂,连训练有素的海员也严重短缺。就算政策再优惠,没有人没有技术,想要让造船业重新振兴,可不就是白瞎努力嘛。

反过来看,中国这边,造船优势可不是靠补贴堆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实力和规模优势。如今,全球九成以上的船舶,要么是中国制造的,要么采用了中国的技术,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轻易改变的事儿。

美国想通过收费手段,把中国船挤出市场,就像试图把大海里的鱼赶到一个狭小的池塘,根本行不通。现在中国的船企正把关注点从美国这个“狭小的池塘”转移到更广阔的“海洋”上,要走向全球更大的舞台。

从长远来看,这场较量对中国航运业可能不见得是坏事。之前有不少船企太过依赖美国市场,如今被迫开辟新航线,反倒找到了更多的机会。

东南亚、非洲这些新兴市场的货运需求飙得很快,贸易限制也没有那么多。中远海运上半年新开通的几条航线,现在都变成了赚钱的亮点。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布局方式,其实是在分散风险,让整个航运体系越发稳固。

眼看十月十四日快到了,美方在收费政策上的争执还没停下来,而咱们中国的船公司早就稳稳站住了脚,不慌不忙。

洛杉矶港那些闲着的塔吊和秘鲁钱凯港新装上的设备,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事儿归根结底说明了一点:国际贸易可不是小孩玩过家家的游戏,靠耍手段、设点限制根本没用。你可以给对方设点障碍,但根本拦不住他们另找出路。

美国大豆种植户对于出口遇到的难题挺担心的,港口工人在失业的危险中摇摆,消费者也快要遭遇涨价的冲击。这些情况都跟收费政策有关联,形成了一连串的反应。可似乎特朗普政府还没完全意识到事态的严重程度。

他们以为只要堵住中国的船,就能让美国造船业重振旗鼓,可没想到全球贸易就像一张大网,动一下某个节点,整张网络都跟着受影响。

中国船企用行动告诉大家,“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不是空话。你收了你的费用,我铺我的路,没必要死磕一棵树。这种灵活变通的本领,实际上就是中国企业在国际角逐中展现的生存智慧。

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一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国航运行业的合作伙伴只会越来越多。到那时,即便美国港口想收取费用,恐怕也无法挽留那些已经开辟新市场的船只了。

归根结底,国际贸易讲究的是互利共赢,并不是那种零和游戏。美国试图靠单方面收费来占点便宜,最终只会把自己的市场变成“孤岛”。

在面对这些困难时,中国企业反而变得更坚韧、更机动,估摸着这点也让特朗普政府当初制定政策时完全没想到吧。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