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 :登山道上的 “拥挤悖论”
国庆期间的黄山天都峰登山道上,游客前胸贴后背地缓慢挪动,原本 1 小时的路程走了 3 小时;泰山十八盘的台阶上,队伍从山脚蜿蜒至山顶,想拍一张 “独览众山小” 的照片,镜头里却挤满陌生的后脑勺;就连小众的武功山草甸,也因 “网红打卡地” 的标签,变成了帐篷连帐篷、人流接人流的 “户外集市”—— 当 “登山旅游” 变成 “被挤上山”,一个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我们出去旅游,难道是为了体验 “人挤人” 吗?这种看似荒诞的场景,并非偶然的人流失控,而是大众旅游时代社会结构、消费心理与体验需求交织的必然结果,折射出当代人旅游目的的深层异化。
一、结构性困局:假期集中与资源稀缺的 “双重挤压”
从社会学的 “结构功能主义” 视角看,登山旅游的 “人挤人”,本质是社会休假制度与旅游资源分配失衡的产物,是 “集体性时间困境” 下的无奈选择。
一方面,“集中式假期” 将亿万人的旅游需求压缩在有限时间内。我国现行的法定节假日中,春节、国庆等长假是大众出游的主要窗口,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率不足 50%(2024 年全国总工会数据)—— 多数上班族无法自主选择出游时间,只能 “被迫” 在黄金周扎堆出行。这种 “时间上的集体同步”,直接导致登山景区的人流在短期内突破承载极限:黄山景区日均最大承载量为 5 万人,2024 年国庆首日预约量却达 8.2 万人,超过承载量 64%;泰山景区为缓解压力,不得不实行 “分时段预约登山”,却仍难避免十八盘等关键路段的拥堵。这种拥挤,不是 “想挤”,而是 “不得不挤”—— 是社会时间分配机制下,大众旅游需求的 “被动释放”。
另一方面,“热门登山景区” 的资源稀缺性加剧了拥挤。在大众认知中,登山旅游的目的地高度集中于 “5A 级景区”“世界遗产” 或 “网红打卡地”,黄山、泰山、武功山等少数景区占据了超过 60% 的登山旅游流量(中国旅游研究院 2024 年报告)。这种 “资源集中 + 认知固化” 的双重作用,导致大量游客涌向同一批景区:大家明知人多,却仍选择前往 —— 因为这些景区不仅是 “登山目的地”,更是 “旅游合法性” 的象征:“国庆去了黄山” 比 “国庆去了小众山” 更能获得社交认同,这种 “稀缺资源的符号价值”,进一步放大了人挤人的现象。
二、社交符号异化:从 “登山体验” 到 “打卡狂欢”
社会学的 “符号互动论” 揭示,当代旅游早已超越 “放松身心” 的原始目的,演变为一种 “社交符号消费”—— 登山旅游的 “人挤人”,本质是 “打卡需求” 压倒 “体验需求” 的结果,是为了获取 “社交货币” 而付出的代价。
在社交平台主导的消费逻辑中,“去过高山” 不如 “证明自己去过高山” 重要。许多人登山的核心目的,不是感受山间的风、俯瞰的景,而是在山顶的标志性石碑前拍一张照片,配文 “会当凌绝顶” 发朋友圈;不是体验登山过程的汗水与成就感,而是在抖音、小红书发布 “挤上泰山” 的 vlog,收获 “你也去了?” 的评论互动。这种 “打卡优先” 的逻辑,让登山变成了 “完成任务”:堵车几小时、排队几小时、挤上山几小时,只要能拍到那张 “证明存在” 的照片,所有的拥挤与疲惫都被视为 “值得”。
更值得深思的是,“人挤人” 本身甚至成了一种 “社交话题”。有人在朋友圈调侃 “黄山登山道上,呼吸都要排队”,有人在微博晒出 “泰山十八盘的人流全景图” 配文 “这才是国庆该有的样子”—— 拥挤不再是 “体验的破坏者”,反而成了 “参与集体狂欢的证明”。这种异化背后,是当代人对 “归属感” 的渴求: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和大家一起挤在登山道上”,仿佛成了一种 “融入集体” 的仪式,即使体验不佳,也能通过 “吐槽拥挤” 获得他人的共情,进而确认自己 “没有脱离社会潮流”。
三、体验错位:从 “放松身心” 到 “焦虑式旅游”
原本,登山旅游的核心价值是 “逃离城市喧嚣、亲近自然、实现身心调节”,这是社会学所说的 “补偿性消费”—— 用自然体验补偿城市生活的压力。但如今,“人挤人” 的登山之旅,却让旅游从 “补偿” 变成了 “新的压力源”,形成了 “体验错位” 的怪圈。
许多游客的登山之旅,全程充满焦虑而非放松:出发前焦虑 “会不会堵车”,到景区后焦虑 “能不能买到票”,登山时焦虑 “能不能拍到打卡照”,下山后焦虑 “会不会赶不上返程车”。在黄山,有游客为了抢占山顶的观日位置,凌晨 2 点就开始排队;在武功山,有游客为了租到网红帐篷,提前 3 天蹲守预约系统,最终却在 “帐篷挤帐篷” 的环境中一夜难眠。这种 “任务式” 的旅游,不仅没有缓解城市生活的疲惫,反而增加了新的精神负担 —— 就像一位游客在社交平台吐槽:“国庆登山回来,比上班还累,感觉不是去放松,是去‘渡劫’。”
这种体验错位的根源,在于社会竞争压力下的 “时间焦虑” 与 “选择恐惧”。当代人害怕 “假期浪费”,觉得 “不出去旅游就是亏了”,即使知道人多、体验差,也不愿宅家;同时,面对海量旅游信息,又缺乏自主判断能力,只能跟着 “热门榜单” 走,最终陷入 “越挤越要去,去了更焦虑” 的循环。
四、回归本质:从 “集体狂欢” 到 “理性体验”
要破解 “登山旅游被挤” 的困境,需要社会、景区与个人的共同努力,让旅游从 “人挤人的集体狂欢” 回归 “自我调节的精神滋养”。
从社会层面看,推动 “弹性休假” 是关键。只有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允许劳动者自主选择出游时间(如 “错峰休假”“分段休假”),才能分散旅游需求,避免 “黄金周扎堆” 的结构性矛盾。目前,浙江、广东等地试点的 “带薪休假 + 周末调休” 模式,已让当地景区的节假日人流压力下降 30%,这种经验值得全国推广 —— 当旅游不再被捆绑在固定假期,“人挤人” 的现象自然会缓解。
从景区层面看,需从 “流量思维” 转向 “体验思维”。一方面,通过 “预约制 + 限流” 精准控制人流,如黄山景区将每日预约量稳定在承载量的 80% 以内,同时优化登山路线设计(如增设分流步道),减少关键路段的拥堵;另一方面,挖掘 “非打卡式” 体验,如泰山推出 “夜间登山研学” 项目,带领游客观察山间夜行动物、了解地质历史,让登山从 “拍照打卡” 变成 “深度探索”,降低对 “热门点位” 的依赖。
从个人层面看,转变旅游观念是核心。我们需要重新思考 “旅游的目的”:不是为了在社交平台获得认同,不是为了 “完成假期任务”,而是为了让身心在自然中得到真正的放松。或许,选择一个小众的登山路线(如浙江的浙西大峡谷、云南的雨崩村),避开人流,慢慢走、静静看,比挤在热门景区拍一张照片更有意义;或许,“宅家休息 + 周边短途游”,比长途奔波、人挤人更能缓解疲惫。旅游的价值,从来不在于 “去了哪里”,而在于 “获得了怎样的体验”—— 当我们放下对 “社交符号” 的执念,才能真正享受旅游的本质。
别让 “人挤人” 偷走旅游的初心
登山旅游被挤上山,看似是 “人流太多” 的表面问题,实则是当代社会时间结构、消费逻辑与价值观念的深层折射。当我们在登山道上被推着走,在人群中艰难呼吸时,不妨停下脚步问问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出去旅游?
旅游的本质,应是 “与自然对话、与自我对话” 的过程,是从繁忙生活中抽离的 “精神留白”,而非盲目跟风的 “集体狂欢”。愿未来的登山之旅,我们能不再被 “挤着走”,而是能迎着风、踩着路,真正感受到 “登山” 的意义 —— 那时,山顶的风景不仅在眼中,更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