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京卫视播出的谍战剧《守护者们》引发热议,张一山在剧中饰演疯狂数学家李约瑟和胆小龙套演员丁一,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状态让观众直呼“一人两副面孔”。
剧中,李约瑟的偏执与丁一的懦弱被张一山用细节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李约瑟自杀时青筋暴起的癫狂,丁一面对枪口时腿软眨眼的小人物反应。这种强烈反差也引来争议,部分观众认为演技“过火”,甚至调侃“刘星老毛病又犯了”。
李约瑟的“疯批数学家”形象,全靠张一山的微表情撑起来
李约瑟这个角色虽然仅存活一集,可张一山的表演让观众过目不忘。 作为盲人密码专家,李约瑟的偏执和疯狂体现在多个场景:比如与宿敌顾仰山对峙时,他手持雪茄从得意到狰狞的情绪递进,声音逐渐尖锐,手指颤抖连烟灰掉落都浑然不觉。
说到激动处眼眶含泪,却不是悲伤而是不甘的怒火。 导演特意用镜头推进特写,让这种“病娇感”直接冲击观众。
李约瑟的死亡戏
盲人本应空洞的眼睛却闪着泪光,脖子青筋暴起,面部涨红抽搐,仿佛用尽力气完成对命运的嘲讽。 这种极致演绎让观众看到张一山对复杂角色的驾驭力,可也有人吐槽“表情太多像舞台剧”,与谍战剧的沉稳基调不符。
张一山的接地气演技
与李约瑟的张扬相反,丁一则是乱世中苟活的小演员。 张一山设计了许多生活化细节:被特务用枪指着头时,眼神躲闪、手指攥到发白;听说自己被注射毒药后瞬间腿软,需扶桌站立;与顾仰山争辩时频繁眨眼,说话结巴,将底层百姓的恐惧与无奈自然流露。
尤其在讨论“民族大义”的戏份中,丁一眼含热泪哭诉生存艰难:“饭都吃不饱,谈何爱国? ”这段表演没有高大上的英雄情怀,反而带着市井百姓的愤怒和憋屈,让人联想到《余罪》里的小人物真实感。
争议点在于,部分观众觉得这种“闹腾式”表演与谍战剧的紧张氛围割裂,比如丁一扒着木头不肯走的桥段被指“像喜剧片”。
是演技突破还是角色不适配
支持张一山的观众认为,他能将数学家的疯魔和小人物的懦弱区分清晰,尤其是眼神变化:李约瑟盲眼却透出执念,丁一明眸却充满怯懦。 这种“一人两态”的演技,远超他在《柒个我》中分饰七角的青涩阶段。
批评声集中于“演技痕迹过重”。 例如李约瑟的台词被指“拿腔拿调”,不如韩东君饰演的顾仰山自然;丁一的肢体语言过于夸张,反而削弱了谍战剧的严肃性。 此外,张一山的童星标签让部分观众出戏,直言“怎么看都是刘星在装深沉”。
同期演员对比
与张一山的激烈演法不同,韩东君饰演的顾仰山注重内敛气质。 他在特工戏份中动作干净利落,可饰演数学家时缺乏学术气息,被调侃“像穿西装的打手”。
张天爱的问题则集中在造型:她的高盘发假发造型被指“像顶着蘑菇”,与民国背景违和;配音过于轻柔,与干练特工人设不搭。 相比之下,张一山至少用演技撑住了角色复杂度。
《守护者们》的突破与局限
近年来谍战剧热衷“一人分饰多角”设定,如《哈尔滨一九四四》中秦昊的双胞胎表演获赞内敛。 而张一山的尝试偏向外放式演法,这种风格能否被接受,取决于观众对谍战剧的预期:要逻辑缜密的高智商对决,还是要戏剧张力拉满的表演秀?
从数据看,《追风者》等成功谍战剧均平衡了演技与剧情。 而《守护者们》中张一山的表演虽引发热议,可剧集本身节奏缓慢、逻辑硬伤,让演技争议成了唯一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