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这两年在城市发展上的动作,真能让人惊掉下巴。就拿最近公布的南沙⇌珠海城际中山段线路公示图来说吧,好些老中山人都盯着图上那根线直咂嘴——马鞍岛的填海范围,怕不是要"跨"到珠海地界儿了?
我专门找了张高清版的公示图放大看,马鞍岛北边的填海区域标得明明白白,最北端那个小三角,跟珠海淇澳岛的最南端直线距离,用尺子量量也就两公里出头。这距离近得啥概念?搁海边看,差不多就是俩岛隔海喊得应的功夫。有懂行的朋友说,这种距离修座跨海大桥技术上不难,造价也相对可控,说不定过几年就能见着"中山珠海手拉手"的景观了。
要说这填海区域的命名更有意思。按理说项目主要在中山地界,叫"中山湾"才顺理成章,结果官方定了个"香山湾"。咱中山可是香山文化的发源地,从香山县到中山市,这名字里浸着千年历史。现在把"香山"俩字儿搁湾名里,既有文化底蕴,又带点"湾区"的时代感,不得不说这命名团队挺会琢磨。
再看公示图里的规划细节,填海区没搞成"一整块蛋糕",而是分成了东、中、西三大块,中间特意留了条河道。这设计让我想起前两年去珠海长隆看到的生态滨海规划——留河道可不是随便画的,既能保证水体交换,又能形成自然景观带。有做城市规划的网友分析,这种分块式开发可能是为了平衡建设与生态,以后搞旅游度假的话,游客既能住酒店看海,也能沿着河道散步,体验感会更好。
咱再往深里想想,这填海工程可不只是"填点地"那么简单。南沙⇌珠海城际要是通了,加上可能的跨海大桥,中山马鞍岛到珠海高新区、唐家的时间能缩短一半。现在珠海北围、中山翠亨这两个新区都在拼命搞产业,等交通打通了,说不定能形成"前海-翠亨-北围"的产业联动带。到时候住在中山的人去珠海上班,住在珠海的去中山看海,跨市生活可能就像现在跨区上班一样平常。
不过话说回来,填海这种事还是得慎之又慎。虽然现在技术能做到生态修复,但毕竟改变了海洋环境。公示图里标了生态缓冲区,希望真能落到实处。毕竟老百姓要的是"发展红利",可不是"环境债"。
从"中山湾"到"香山湾",从填海造陆到分块规划,能看出现在的城市发展思路确实在变——不再是单纯"摊大饼",而是更注重特色、生态和区域协同。就像咱老百姓盖房子,以前想着多盖几间房,现在更在意客厅亮堂不亮堂、院子有没有花。
这事儿现在还在公示阶段,具体怎么建、啥时候建,还得看后续的环评和规划调整。但就冲这公示图上的几笔,能感觉到中山想在珠江口"占个好位置"的决心。毕竟珠江口这盘大棋,谁先落子谁就可能占得先机。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