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底,菲律宾军方在最北端的巴丹群岛马哈陶岛正式启用了一个前沿作战基地,这个基地距离中国台海仅约140公里,比到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距离还要近。 这座基地地处巴士海峡南侧,扼守着连接太平洋与南海的关键水道,被称为菲律宾迄今在该地区建设的最大规模军事项目。
菲律宾军方声称这个基地将用于“领土防御、海域感知及灾害应对”,但军事专家指出,其实际功能远不止于此。 基地配备了先进的雷达系统和侦察设施,能够对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及巴布延海峡的军事活动进行全方位监控,未来还可能部署反舰导弹和远程火箭炮系统。
这个基地的建设配合了美军“分布式作战”战略,本质上是将菲律宾领土作为美军前沿节点,针对中国大陆与台海方向的意图十分明显。 美军可以通过这个基地更早发现、更快介入台海及南海事务,其传感器、指挥链和补给点连成串后,将形成对中国舰机活动的持续监控能力。
菲律宾近年来在军事领域动作频繁,自2023年起加速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 2024年4月,菲律宾从印度引进了首批三套“布拉莫斯号”超音速导弹系统,这种导弹能以2.8马赫的速度飞行,最大射程达300公里,具备强大的海上打击能力。 菲律宾海军陆战队将其部署在吕宋岛西部战略要地,重点监控周边海域动态。
2025年,菲律宾总统访问印度期间,双方就追加采购9套“布拉莫斯号”导弹系统达成协议,总价值高达10亿美元。 这批新导弹计划部署在巴拉望岛、吕宋岛及棉兰老岛等战略要地,形成覆盖南海争议海域的“威慑弧线”。
美国同期也加强了在菲律宾的军事存在。 2024年4月美菲“肩并肩”联合军演期间,美军将先进的“堤丰”中程导弹系统部署至吕宋岛北部。 这套系统可发射射程超过5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打击范围覆盖南海大部分海域。 军演结束后这些装备并未撤离,而是以“临时部署”名义长期驻留。
菲律宾陆军司令公开表示,菲方正考虑采购“堤丰”系统。 虽然2025年国防预算尚未最终批准,但相关谈判已在积极推进。 2025年8月,美菲高层再次会晤,讨论进一步增加导弹部署数量,声称此举旨在强化地区威慑能力。
除美印外,菲律宾还从多个国家引进先进武器。 韩国“海星”导弹、法国“西北风”防空系统、以色列“长钉”反坦克导弹等装备相继在菲军演中亮相。 菲军方计划扩大采购规模,包括从韩国引进12枚AT-1K反坦克导弹用于测试。
地区军事合作也在深化,2025年8月,澳大利亚、加拿大与菲律宾在南海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参演兵力达3600余人,出动F/A-18战机进行实弹演练。 印度海军更是在同年8月与菲律宾展开首次联合巡航,两国军舰在南海进行编队航行和信号交流。
这些军事动作的背后,是南海争端的持续发酵。 菲律宾声称对黄岩岛、仁爱礁等岛礁拥有主权,而中国则基于历史依据坚持自身立场。 2025年5月,中菲在仁爱礁附近发生对峙,中国海警使用水炮驱离菲方补给船。 8月又发生舰船碰撞事件,双方各执一词。
总统自2022年上任后,明显调整外交政策,强化与美国的同盟关系。 2023年访美期间签署多项防务协议。 2025年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对华政策更趋强硬,这为菲律宾提供了战略机遇。
1951年签订的《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为两国军事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3年,美菲同意新增4个军事基地的使用权,使美军在菲可用军事基地数量达到9个。 美国还在2024年承诺为菲律宾的军队和海岸警卫队提供5亿美元资金援助。
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激进姿态引发多方关注。 菲律宾海警主力舰9701船频繁在中国黄岩岛附近海域活动,且多次高速穿航中国海警舰艇船尾,最近时距离仅有百米,这种危险且挑衅性的举动严重威胁到中国海警舰艇的航行安全。
中国在保持克制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中国海军加强在南海的战备巡逻,同时积极通过外交渠道与东盟国家协调立场。 7月的吉隆坡外长会上,双方签署了2026-2030年行动计划。
印尼、马来西亚等东盟成员国也对菲律宾的导弹部署表示担忧,担心引发地区军备竞赛。 这些国家明确反对菲律宾的军事建设计划,认为单边军事行动不利于地区和平稳定。
菲律宾政府甘愿把自己绑上美国战车、引狼入室的做法非常危险,充当美国的棋子,配合美国介入台问题只会自食恶果。 从军事角度而言,美军在此部署的武器系统不仅将严重威胁其他国家过往巴士海峡和南海的舰机,还将严重破坏地区和平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