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2025年7月17日,北京链博会的大厅里一片华丽,灯光打在黄仁勋那件标志性的皮衣上。他轻描淡写地说道:“CPO”,只这一句,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迅速激起国际产业链的涟漪。然而在场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短短几个字揭开了一场全球科技与产业的重构,也可能是中国的一次危机。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技术名词能牵动如此大的国际格局?中国企业能否立足这一场技术变迁?背后的故事,并不简单。
【第一高潮】
从台上的黄仁勋到场下的中国光模块企业,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尖锐的矛盾。从单纯的数据上看,中国光模块企业的总产量稳坐全球60%的份额,似乎是一场“稳操胜券”的局面。然而,这场属于产业链的隐形战争却远比数字复杂。如果说中国光模块企业是站在组装车间的顶端,那么黄仁勋谈的“CPO”技术,就像直升机从后方偷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替代,而是一次彻底的结构颠覆。CPO会让传统光模块的核心作用逐步边缘化,让那些靠组装工艺打拼的企业在未来几年可能连竞争资格都难以保住。问题来了,中国如何破局?
【发展过程】
要搞清楚这场战争的核心,我们先要了解“敌人”的武器——CPO技术。所谓CPO,全称是“共封装光学”(Co-Packaged Optics),核心理念是把光模块直接封装到芯片旁边,实现几乎零距离的传输。而传统技术则颇有些“绕路而行”的味道,光模块和芯片分开,电信号传输需要途经多个路径,延迟更高、功耗更大。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大概是这样:想象芯片是总经理办公室,那么光模块就是快递小哥。传统方案是小哥每天要从城郊配送到市中心,经常堵车。但CPO方案直接把快递小哥搬进总经理办公室,只需几步就把快件递到桌上。
这种技术能解决功耗、效率和体积问题,是未来AI算力集群的核心需求。从英伟达到博通,从微软到Meta,海外科技巨头纷纷下注CPO技术,推出相应产品,布局未来市场。博通的25.6T CPO交换芯片、英伟达的Quantum-X交换机……这些名字看起来拗口,但背后是国际技术巨头在用下一代光学技术重塑规则。而中国呢?这场渐入白热化的竞争,留给中国的时间,可能比表面看起来少得多。
【第一低潮】
表面上看,中国光模块企业在这个领域也没闲着。中际旭创、新易盛、光迅科技等行业龙头早已布局包括硅光模块在内的相关领域,且在400G、800G的高端产品研发上取得了不错的进展。然而现实往往不如看起来那么乐观。
首先,国内企业在关键技术基础上仍有明显短板。例如5nm以下的芯片制程国产化率不足30%,而美国在材料生产和测试设备领域的垄断更不容忽视。磷化铟等核心材料,美国的Coherent掌握了全球主要产能,而中国仅占据约12%的份额。其次是产业结构的根本矛盾——目前中国仍主要依靠光模块硬件制造,这种模式在CPO技术逐渐成熟后可能面临“硬件失宠”的尴尬局面。
更让人不安的是,当国际巨头已经在市场上推出稳定的量产产品,日本、美国等国家还在促进相关标准制定时,中国企业在CPO领域产品模式还未完全突破。有业内人士甚至指出,这场技术战,中国可能连“起跑线”都没站上。
【第二高潮】
然而故事远不止于此。就在产业链差距令人焦虑之时,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细节。黄仁勋在链博会上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CPO方案需五到十年的研发,但七年后我们将完全重塑技术框架。”这是一个伏笔。它告诉我们,CPO并非是一夜之间的革命,而是一个渐进的技术过渡。在这个窗口期,机会仍然存在。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硅光技术领域的后发优势。华为2024年公布的硅光芯片测试专利、中际旭创突破92%良率的1.6T模块,这些隐秘数据藏着中国企业的潜力。尽管目前国内CPO类产品还未成熟,市场上主要集中于传统光模块,但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数据信息需求市场。正是这基础需求,可能成为撬动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杠杆。
从“东数西算”工程到AI算力枢纽建设,中国企业正在试图通过亲自参与基础设施搭建来争取技术上的弯道超车。可以说,CPO技术的发展,是一场关于时间维度的拉锯战。在硅光未来,光与硅的终极融合终将决定谁能主导这个群体性“技术演化”。
【第二低潮】
然而乐观并不意味着无需担忧。一个更大的困难正在暗中积聚,那就是市场的两极化。国际巨头围绕CPO技术已经形成明显的生态垄断效应。比如思科、Arista转向与芯片企业直接合作,淡化传统光模块的独立采购模式。更严重的是,全球产业链供应关系发生变化。高端材料的短缺让国内芯片研发的推进受阻,光模块像是被逐渐边缘化的拼图,努力追赶却始终落后半步。
这场技术战争看似风平浪静,或许还会持续多年,直到CPO技术全线落地。中国企业的构造性困境并未缓解,以800G模块为主的市场需求能否稳定支撑国内企业发展?产业链的传统中心角色能否在技术迭代中继续延续?这些悬念随时间推移,隐藏着更大的不确定性。
【写在最后】
说到这里,黄仁勋的计划看起来几乎无懈可击。不仅是技术领先,他的光电融合之路还搭载着强大的生态支持,丝毫不给中国留下一点喘息的余地。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研发的1.6T模块、硅光技术成果更像是小心翼翼的试探,难以撼动那些庞然大物的格局。更尴尬的是,中国的产业链对于关键材料和设备的依赖,像是一道无法迈过的深坑。不少人将希望寄托于“后发优势”,但后发真的意味着有机会吗?
【小编想问】
黄仁勋的CPO布局,表面看是一场技术革命,但它背后正预示着全球产业规则的重塑。中国光模块企业的60%全球产量是否会成为明日黄花?或者,CPO能撑起中国的数字化未来?你认为,面对这场隐形战争,中国到底是被动接受规则,还是有机会制定属于自己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