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真的,每回看到外地的摄制组浩浩荡荡开进一座城市,说要来“捕捉灵魂”、“感受烟火气”,我这心里就直犯嘀咕。
这劲儿,就跟你把你那件穿了多年、舒服到长在身上的旧T恤借给朋友,结果他转头就穿着去走红毯一样。
嘿,谢谢您看得起,但那股子专属于我的、带着汗渍和岁月包浆的“味道”,可不是这么个“感受”法。
所以,当《圆桌派》的镜头对准成都,鲁豫和窦文涛的身影出现在玉林西路时,这事儿就有意思了。
先别急着喊“yyds”。
咱们直接快进到名场面:窦文涛,就那么一屁股,坐在了小酒馆门口的台阶上。
不是椅子,是台阶。
这一个动作,信息量简直比他以往任何一期节目都大。
这是一种姿态,一种刻意放下的身段,像是在对整个成都说:“嘿,哥们儿,我不是来指点江山的,我是来串门儿的。”
你看,高手过招,有时候一个眼神就够了,而窦文涛这一坐,就是他扔出来的“王炸”。
这一招实在是高。
毕竟,如今的网友,个个都跟带着热成像仪的狙击手似的,就等着抓你“摆拍”的证据。
说到这,我就想起黄磊他们家。
每次带孩子出门,穿得朴素点吧,就有人在评论区敲锣打鼓:“瞧瞧,又来体验民间疾苦了!”
这届群众真的不好带,你离得太远,说你不知人间疾苦;你凑得太近,又说你动机不纯。
《圆桌派》这次显然是做了万全的“战术推演”。
他们没犯这种低级错误。
你看他们找的第一个“带路党”——李伯清。
嚯,这人选,绝了。
在川渝地界,李伯伯三个字的分量,约等于“民间文化话事人”。
让窦文涛他们先去望江楼公园拜这个码头,喝杯盖碗茶,这不叫采访,这叫“递帖子”,意思是我懂这儿的规矩,我是带着尊重来的。
有了李伯伯的“认证”,接下来的“citywalk”就顺理成章了。
小酒馆主理人史雷,这位新一代的成都文化符号,领着他们钻巷子、喝精酿、吃钵钵鸡。
这一套流程,行云流水,每一个环节都像是精心计算过的。
它完美地迎合了我们这些屏幕外的人对于“地道”的全部想象。
我们想看的,不就是这种褪去名人光环,像个普通人一样被街头美食辣到斯哈斯哈的画面吗?
可这恰恰是问题的核心。
当一种“地道”可以被如此精准地复制和呈现时,它还“地道”吗?
这就像现在满大街的“复古”潮流,大家都穿着做旧的衣服,听着黑胶唱片,但那种真正属于过去的、粗粝的质感,早就被磨平了。
我们消费的,或许只是一种叫作“烟火气”的商品,一种被精心打包、贴上文艺标签的情绪价值。
当然,这么说有点刻薄了。
窦文涛也好,鲁豫也罢,我相信他们在某个瞬间,是真的被这座城市打动了。
尤其当窦文涛哼起那首《成都》的时候,那一刻,他或许真的忘了摄像机的存在。
人嘛,总有绷不住的时候。
我们之所以还愿意看这类节目,不就是为了捕捉那万分之一秒的“绷不住”吗?
那一瞬间流露出的真,比一百句精心设计的台词都珍贵。
更有嚼头的,是他们后续的安排。
见了李伯清,聊了市井江湖;见了史雷,品了文艺情怀。
然后呢?
建筑师刘家琨,历史学家王笛。
得,这下直接从“术”的层面,上升到“道”的层面了。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算是把成都的里子面子、骨头血肉都给摸了个遍。
从草根到精英,从感性到理性,《圆桌派》这是要给成都做一次全方位的文化切片分析。
所以,你看,这根本不是一次简单的节目录制。
这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城市文化营销,一次关于“如何高级地展现一座城市魅力”的公开课。
它没用那些“来了就不想走”的空洞口号,而是像个侦探一样,潜入城市的肌理,把那些最鲜活、最生动的细节,一件件摆在你面前。
最后,当摄像机关掉,鲁豫和窦文涛飞回北京,成都还是那个成都。
望江楼的竹子不会因为谁来过就长得更绿,玉林西路的晚风也不会因为谁唱过就变得更温柔。
真正改变的,或许是我们。
我们通过他们的眼睛,重新打量了一下这座熟悉的城市,然后心里痒痒的,也想在某个下班的傍晚,不急着回家,随便找个街沿坐下,看看人来人往,感受一下那份说不清道不明,但又实实在在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