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舰载机发展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戏剧性的一幕:中国歼-15"飞鲨"以13年服役周期创下最短纪录,其退役速度甚至超过部分国家舰载机的研制周期。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军事变革逻辑?
全球最短服役纪录背后的战略逻辑
美军F/A-18系列舰载机维持30年服役周期时,中国选择用13年完成歼-15从滑跃型到弹射型的代际跨越。这种"小步快跑"策略的核心在于:以装备更新速度换取技术优势。早期滑跃型歼-15受限于辽宁舰设计,载弹量仅5吨,作战半径不足700公里;而最新歼-15T通过电磁弹射实现满载起飞,载弹量提升至8吨,作战半径突破1200公里。
从T-10K到歼-15T:中国式技术跃迁三部曲
2009年8月31日沈阳首飞的歼-15原型机,仍保留着乌克兰T-10K原型机的气动特征。中国工程师通过逆向工程,将歼-11B的航电系统与舰载机结构融合,仅用3年就实现2012年辽宁舰着舰。但真正突破发生在隐身技术之外:歼-15T配备的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在东海对峙中使F-15J的雷达告警器持续报警。
日本防卫省2023年5月26日的跟踪报告显示,歼-15T的电子干扰系统导致F-15J出现通信中断。这种压制性优势源于全新设计的综合电子战系统,其技术标准已超越法国"阵风"M舰载机。值得注意的是,歼-15D电子战型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舰载电子战飞机技术的国家。
小步快跑策略的全球启示
70架早期型歼-15的快速替换,揭示出后发国家装备发展的新范式:直接跨越蒸汽弹射阶段,通过电磁弹射实现弯道超车。歼-15T的模块化设计预留了光传飞控接口,这种"硬件预埋"思维正在重塑军事装备研发体系。当美国仍在争论F-35C的升级方案时,中国用13年走完的这条路,或许预示未来战争规则将由迭代速度决定。
军事科技竞赛没有终点,但历史总会记住那些敢于打破常规的开拓者。歼-15的退役不是终点,而是中国海军航空兵新纪元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