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规缚手脚,主权须重塑
提到中国的领海问题,咱们得从头说起。那会儿的国际海洋规则,基本上都是西方列强定下的,3海里的领海宽度,虽然听着不长,却实在是他们海军横行的护身符。炮弹射程那么短,弱小国家的海岸线简直像纸糊的一样,强国的舰艇只要靠近,就能横行霸道。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这套规矩在中国身上吃了不少苦头。英国、美国那些军舰,直接闯进长江、珠江,护着商船搞贸易,还顺便插手内政。到民国时期,1931年国民党政府还沿用3海里的老规矩,可是海军不行,干起事来就像摆设,外来的军舰依然肆无忌惮地横行霸道。抗日战争和内战搅在一块,沿海防务更是形同虚设,外国船只自由进出,毫无压力。
新中国一成立,这局面算是迎来了转变。1949年4月20日那天,长江口发生了一场冲突,真是给人敲了个警钟。英国的军舰硬是闯入渡江区域,解放军毫不示弱,直接开火应对,结果舰艇中弹、搁浅,围困了几个月后才撤走。这一出事以后,外国势力开始谨慎衡量,渐渐意识到咱们不是好惹的。
五十年代初,咱们的海军刚刚起步,东海、南海的那些岛屿也陆续归了咱们。1950年,舟山解放了,接着1951年海南也被攻占了,军事实力逐渐增强,这才让咱们对海域的控制有了底气。1954到1955年,第一次台海危机来了,美国第七舰队插手,航母开进了台湾海峡,解放军还炮击了金门和马祖,结果还打死了两个美军顾问。这一下子,把华盛顿整慌了神,国会就赶紧通过了决议,赋予保护台湾的权限。
一眨眼到了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也就爆发了。那天,8月23日下午,福建前线动用了六百多门炮,一齐轰炸金门,发出三万多发炮弹,把国民党那边的阵地搞得乱作一团。这场炮战可不是光打打仗这么简单,那背后可是要切断补给线,圈住岛上的部队,要让他们没办法喘气。
美台那边可急了,舰队频频靠近,9月7日,马利兰号巡洋舰带着几艘驱逐舰和台湾的补给船,明目张胆地进金门卸货。中国这边雷达一直盯着,但就是没动手,让他们顺利过去了。危机越搞越紧张,咱们领导一琢磨,3海里那么窄的领海,岸炮射程根本打不到,渤海湾最窄处也才二十多海里,得扩大范围才行。国际上,已经有二十多个国家用12海里主张自己的海域,这一步棋走得一点也不乱,既合情合理,又有章法。
9月4日,中国政府发出了个声明,明确把领海宽度定在12海里,从大陆和沿海岛屿的基线算起,包裹琼州海峡和渤海湾全都在内。没得到允许,外国的军舰和飞机别想轻易闯入,民用船只也得遵守中国的法律。这一宣布一发表,美国国务院就不干了,坚决表示不认,同样只承认3海里,海军照样按既定路线航行。英国和日本也跟着起哄,觉得这次挺不符合惯例的。
中国这次表态挺坚决,关于主权的问题,外人没资格来指指点点。这一举措,实实在在是为了巩固国家安全,把过去那些屈辱的历史再不让重演。想想看,领海变宽,渔民们捕鱼更有保障,资源也不会被外人偷偷掠夺,沿海的经济还能轻松一点。
越线警钟鸣,炮火定规矩
9月8日那阵儿,美台舰队又活跃起来,“海伦娜号”巡洋舰领头,跟着六艘驱逐舰保护,四艘台湾的补给船紧跟着,直奔金门方向。雷达一扫,入了12海里线,中国海岸炮兵可不客气,首先发出警告电波,要求他们撤走。对方根本没搭理,继续往前推进。
解放军的炮火一发发落在海面上,水花四溅,首轮炮弹落水引起水柱腾空,美舰迅速停了下来。台湾的“美乐号”补给舰中弹之后火光冲天,甲板变得乱糟糟的。“美珍号”也没逃过几轮炮火,受伤严重,漏水还歪歪扭扭。美方的驱逐舰想反击,可指挥官一看局势,立马下令收兵,带着全队退到安全线12海里外的锚地缓缓停泊。这一仗打完,美国海军脸上一时挂不住,偷偷摸摸就溜了,怕正面遭遇不过瘾。
这次炮击可是有讲究的。声明刚发出来两天,美台就开始试探,9月7日刚过关,8号觉得没啥大不了,又来了一轮。对我们这边,毛泽东定了调,不打美舰,只收拾台湾的船,点到为止。炮火打得准,补给船队伤筋动骨,金门岛上的物资也变得更加紧缺。
国民党那边,蒋介石急得直跳,拼命央求美国出兵帮忙,然而华盛顿经过慎重考虑,只让重炮运上了岛,没有敢全面插手。杜勒斯国务卿言语强硬,说中国的声明无效,但实际上行动上却变得低调了不少。事情闹了以后,补给方式改成空投,飞机低空投放货物,危险程度明显提高,岛上的部队士气也跟着变得低落了。
现如今来看,这规矩可是铁打的,一旦越界就得挨打,不管你是哪国人。以前西方强国靠3海里横行霸道,现在中国一声令下,12海里一立,国际局势变得微妙不少。美国海军从那以后也变得低调,舰艇巡逻绕来绕去,不像以前那样肆意张扬。
苏联方面倒挺高兴,《真理报》还特别发表文章鼓掌,夸中国反殖民的措施一下子就落实了。英国和日本虽有不满,不过自家的渔船也开始避开这个区域,生怕惹麻烦。这事一出,中国外交部也出来表态,强调主权绝不能被侵犯,外国必须尊重中国的权益。这不只是军事上的威慑,更是法律上的宣示,领海之内,一切由中国说了算。
说到底,这炮火确立规矩的那股劲儿,真让人佩服得紧。在危机当中,中国没有被美军压住气势,步步谋划,炮战从8月23日一直打到10月5日,中间时断时续,战术上还算占了点优势。金门和马祖的补给线被堵死,国民党守军苦哈哈,虽然美国援助不少,可终究不能天天派护航,局面挺困难的。
一画出12海里线,公海自由就继续保持,而领海主权就变成了明摆着的事,彼此各守疆域,井水不犯河水。这步在国际法上走得快,甭管什么21国先例都摆在那里,中国不是搅局者,是顺应局势而已。老百姓那边,沿海的渔民终于松了口气,鱼儿虾虾不再被拿走,经济也渐渐活络起来。海军官兵们士气高涨,巡逻成了常态,海域的局势稳住了,国家的底气也足了。这个消息传出去后,发展中国家的眼都亮了,也开始模仿着学一学,有自己的海洋权益得自己争取。
规矩一立下来,就得天天遵守。9月22日,美国运8飞机带着英寸炮对金门开火,国民党奋起反击,炮弹落在厦门郊外,中国也毫不示弱地还击。到10月左右,炮战逐渐平息,但底线没有松动。自那时起,美舰的活动范围开始收缩,第七舰队的航母逐步向台湾东部移动,飞机频繁飞行,但水面舰只都避开了12海里区域。
这事儿的影响,可不止一阵子那么简单,直接打下了中国海洋战略的基调,领海变宽了,安全感也提升不少。想想那些年中国,从一穷二白、海军只有几艘小艇,到现在敢跟美舰说不,咱们的进步那是真让人佩服。规矩虽然写在纸上,但得靠行动去兑现,一旦炮火开了,那声音就响亮了。
公约照前路,强国展宏图
事情过去了,全球局势慢慢发生变化。1960年,冰岛宣布12海里的渔业界限,英国的渔船不答应,海岸警卫队就切断了捕捞的网缆,结果鳕鱼战争就这样爆发了。最终英国也认输了,退到线外去了。这一闹,不少国家都开始主张12海里,像加拿大1964年也跟进,挡住了不少外国渔船,还断掉了好些网缆。
发展中国家逐渐意识到,海洋可不是强国的后花园,大家得公平分蛋糕。中国在1958年就迈出了这步,比那时晚了二十多年,等到1973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带着声明去,积极推动公平条款。
这会议从纽约开始,跑到日内瓦再到维也纳,忙了九年,一路磨合。1974年,继续谈基线问题,75年讨论经济区,77年中国发声,强调资源应按公平分配,78年草案终于出来,80年争夺大陆架权益,81年正式敲定了协议文本。
1982年4月30日,蒙特哥湾会议圆满结束,130个国家投票通过了公约。里面明确规定了12海里的领海范围,各国不得超过这个界限;同时也确定了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到12月10日,已有117个国家签署了协议,虽然中国一开始没马上签,但原则上表示支持,直到1996年才正式加入。这一公约一公布,中国也跟着正名,站稳了国际法的立场,那些之前的反对声逐渐变得哑口无言。
公约一生效,中国的领海法也紧跟着出台,1992年顺利通过。法里采用基线直线法,划定领海12海里,毗连区再往外延伸24海里。南海和东海的权益都稳住了,岛礁的主权也很清楚,渔业资源管理严格,设有禁渔区和浮标,巡逻船会追赶那些违规的渔船。在能源开发方面,开始在海底建造钻井平台,进行油气勘探,还铺设海底电缆,整个开发步伐逐步加快。
沿海经济飞速发展,港口的集装箱像山一样堆积如山,渔民的船队也不断扩大,每年的捕捞量都在增加。海军实力也在不断提升,新增的舰艇频频下水,巡逻成为常态,东海和南海都能看到中国的身影。国际上,中国积极推动公约的落实,在海牙会议上发言,提交地图标注基线,还发出外交照会,坚决维护自己的历史权益。
前方的道路变得明亮起来,中国从以往的海洋弱国逐步变成了海洋强国,战略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只能守住3海里的水域,现在多了12海里的支持,安全感提升了不少,经济发展也更有空间。像发展中国家,纷纷学习中国的做法,比如印尼1982年设立了群岛基线,巴西也在扩大自己的大陆架,勘探船也忙得不亦乐乎。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海洋秩序变得更公平,中国贡献很大,推动着从殖民时代的旧规到现代的新法转变。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舒服,鱼价稳定,能源充足,就业机会也多了。
说到底,这些规矩不仅是守住海疆,还带动了发展,梦想逐渐变成现实。如今来看,南海局势起伏不断,但中国坚持不变的立场,12海里的底线,凭借公约做保障,底气十足。回想起1958年的炮火,到现在得到公约认可,走的路越走越稳,干劲儿也没减。要成为海洋强国,就得这样:一寸不让,一步不退,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