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世界范围内最被关注的大事,当然还是美印之间的那些纷纷扰扰。
刚刚,美国刚对印度的商品加了不少关税,紧接着又突然宣布H-1B签证的申请费猛然提升,从几千美元一下子蹭到了十万美元!
这一下子,印度都没反应过来,整个局势也把全世界搞得目瞪口呆。
更让人没料到的是,在被美国“背叛”之后,印度总理莫迪的态度一下子变了个样:不光罕见地参加了中国天津的上合组织峰会,还当众说“中印不是对手”,还答应推动恢复两国之间的直飞航线,还会讨论边界问题的解决办法。
就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印度经历了从美国的压力到转头向中国示好的转变,再到国内高喊“自力更生”的大动作,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玄机?老百姓们还能从中看出点啥门道?
1.美国对印度加关税,为啥呀?
咱们都晓得,美国的经济最近有点不给力,非农数据一出,市场上的预期就变得挺悲观的。
美国打算把责任推得更远点,就开始向外界施加压力,印度也成了他们的一个目标之一。
今年九月,美国突然出手,没预料到的是,先以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为借口,两次提高关税,把印度对美出口的商品税率直奔50%,成了全球最高的水平。
这可真不得了,每年几百亿美元的真金白银,就这样从印度的 pocket 里面乖乖流进了美国的腰包。
嘿,这事儿其实挺有讲究的。美国看中印度的原因多着呢,比如说人口基数大、市场潜力巨大,再加上年轻人多,未来发展空间一片光明。而且印度在某些行业里的工业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合作前景还挺不错的,再说两国关系逐渐靠拢,合作的可能性更大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让美国觉得跟印度合作,既能拓展市场,又能分担压力,挺划算的吧。
其实以美国的立场来看,选择印度这个事儿,既算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啦。
其实美国手头有不少可以施加影响的对象,比如巴西啊、日本、欧盟、墨西哥,再加上中国,印度并不是唯一的选项。
不过,印度其实挺需要美国帮忙的,这就为美国提供了不少机会。
美国一直在寻觅一个能顶替中国的位置,作为产业转移的接收地。
越南和墨西哥面积不大,工业基础也挺薄弱,而且跟中国的产业联系太紧密,根本没法完全替代中国的地位。
至于印度呢,它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以及未来市场的潜力都跟中国差不多,自然而然就引起了美国的注意。
再加上印度和中国之间那点地缘政治上的小摩擦,美國就打算借产业转移这个诱饵,想让印度乖乖听话。
又趁机想整顿印度,想割断俄罗斯的经济来源,以此给俄罗斯点颜色看看,争取在俄乌冲突中占点便宜,说不准还能顺便捞个诺贝尔和平奖呢,这就是美国的小心机。
要是说加关税是让印度吃了“瘪”,那么美国对印度这些精英下的这一招,真正是扎到了印度的“面子”上,还直击要害。
美国突然宣布,将H-1B签证的申请费从几千美元一下子涨到十万美元,真是让人觉得有点措手不及。
你得知道,H-1B签证其实是印度工程师们到美国谋生的“金钥匙”,根据统计,超过七成的H-1B签证持有者都是来自印度的工程师。
印度的科技服务行业真是了不得,每年产值高达两千八百亿美元,还提供工作岗位给六百多万人,年年还能带来三百五十亿美元的侨汇。
美国这一招,直接打击了印度科技人才的“美国梦”,也让印度的科技服务行业遭遇了不小的冲击。
印度软件业协会的代表们急得团团转,南部邦的首席部长更是气得让莫迪“变战场了”,都快跳脚了。
2.莫迪对华态度大转变,背后有啥算计?
在峰会现场,不光和中国的代表聊得挺热烈,他还主动站出来说:“中印不是竞争对手!”他还表示要恢复两国的直航,甚至还暗示要解决那一直困扰多年的边界问题。
这事挺让人糊涂的呀,毕竟几个月前,莫迪还在国际舞台上狠狠批评中国“搅乱贸易”,如今怎么一下子就变得这副模样了?
其实,这里头有一套明确的盘算在里头。
美国对出口的限制抓得挺紧,印度的商品想进美国市场,基本上几乎没戏,难上加难啊。
中国嘛,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光市场规模大得吓人,还配备了完整的供应链体系,真是硬实力十足啊。
此刻满头包的印度,把中国当成了最可靠的“后备”,说白了就是个“救命稻草”,这话一点不过分。
不过,印度那点儿“示好”的背后,可藏着一股子心眼儿。
他没有出席中国抗战胜利的纪念仪式,这样一来,也算避免惹恼了西方那帮人。
他在上合峰会的时候,又偷偷提了一下“中巴经济走廊”,这也算是在向西方暗示,自己可没有彻底倒向中国。
印度那套“两头不惹人讨厌”的平衡策略,真是玩得炉火纯青,手段巧妙得很。
莫迪刚从中国回来没多久,又重新踏上了自己老家的土地,在古吉拉特邦发表了一场振奋人心的演说。
他把箭头指向了一个全新的“对手”,那就是对国外的依赖!
莫迪表示:“印度真正的对手,不是中美,而是对国外的太过依赖!”
他还指着台下一座价值四百亿美元的海上项目模型,给台下的民众算起了“经济账”:“五十年前,印度的船运还能承担四成的外贸,目前只剩下百分之五了!每年我们支付给外国船公司的钱,简直和我们的国防预算差不了多少!”
莫迪高喊“芯片得自己生产,船舶得自己焊!”这句话,立刻引发了现场民众的民族主义激情。
就是喊得再响亮,也掩盖不了那尴尬的现状。
这款印度引以为豪的“光辉”战机,发动机其实是美国搞的,雷达又是以色列的,光是单机价格就冲到六千万美元,还跟生产速度扯不上关系,搞得效率怎么也提不上去。
政府喊了好几年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本打算借此拉动制造业发展,可结果却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里的份额反而从15.4%掉到14.3%。
印度的年轻人失业率已经飙到40%,许多年轻人辛苦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那古老的种姓制度,就像一根无形的枷锁,依然紧紧绑着社会,拖累着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生产力的提高。
印度制造业的效率,差不多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要完全靠自己撑起来呢,还得走不少弯路。
3.印度的未来在哪?
现在的印度,做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生怕出啥差错。
对美国来说,一方面它希望继续保持科技合作的收获,另一方面又怕被当成遏制中国的工具,被动成了棋子似的。
中国方面,一边想着捞合作带来的好处,一边又不敢把西方得罪得太厉害,怕激怒了人家。
印度自己喊着“自力更生”,可实际上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局面:核心技术不掌握,高端人才紧缺,工业基础也还不够扎实。
新加坡的学者一语道破,虽然美国的签证政策确实把印度逼到了绝路,但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印度国内那堆烂摊子摆在面前,让它根本没法在国际舞台上堂堂正正地摆出脾气。
光靠喊口号,怎么能建成强国呢?靠搞投机取巧,也难以走得远。
要想让印度真正站稳脚跟,首先得把国内的难题整明白,把经济和科技扎扎实实地搞起来,别老在大国之间那头摇一摇、一头晃的,玩平衡的把戏。
要不然,印度可能会在国际角逐里越陷越深,最终啥也别想指望了。
大家觉得印度还能摆脱眼下的难题吗?莫迪那些措施,是不是在带着印度走向更强大的未来,还是反倒把国家拖得更深、更不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