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一句“准备给中国宽体飞机供货”,直接把华盛顿的神经挑到了极限。
谁都没想到,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年产飞机只剩一架的窘境里,竟然敢抛出PD-26这种推力26吨的“硬货”,瞄准中国市场的胃口。
美国情报机构一捕捉到风声,特朗普桌上的评估报告就堆成了山——这可不是普通的发动机交易,它背后藏着的军用潜力,足以让南海的军事平衡彻底洗牌。
曼图罗夫在莫斯科记者会上的直言不讳,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地缘政治的深潭。
他点明PD-26是PD-35的简化版,原本为伊尔-100运输机和MC-21客机设计,现在直接转向中国。
俄罗斯这一步走得急,但逻辑清晰:西方制裁压得他们喘不过气,飞机产量跌到谷底,急需中国的订单来续命。
中方出电子系统,俄方出动力,这种互补合作听起来完美,却暗藏玄机。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反应快得惊人,西安阎良基地的工程师们连夜研究兼容方案,测试高温高湿环境,蓝图和样件计划10月就运来。
运-20目前用的D-30KP-2发动机推力才12吨,载重66吨,一旦换上PD-26,推力直接翻倍,载重冲上80吨,航程拉到8000公里。
这意味着从内地直飞南海投送坦克不再是梦,军事投送能力瞬间升级。
美国这边,五角大楼的评估报告没闲着。
报告里细数PD-26的威胁:过去高端发动机市场被通用电气和普惠垄断,中国C919起步时还得依赖美制CFM。
现在俄罗斯递来“钥匙”,中国自主研发的长江-1000A刚露头角,军民两用技术就可能全线突破。
特朗普翻着报告,眼神停在了90年代的旧事上——当年俄罗斯出售雅克-141的R-79技术,间接帮中国搞出WS-15发动机,推力直追F-22的F119。
历史仿佛在重演,特朗普心里清楚,这次再犹豫,技术壁垒可能彻底崩塌。
9月20日,美国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麦考尔带着七人代表团,从安德鲁斯基地直飞北京。
团里挤着两名参议员和五名国防专家,行李箱塞满国务院的备忘录,核心提议是中美联合研发动力系统,换取中国限制对俄进口。
特朗普通过视频连线叮嘱,重点审查军民两用风险。
钓鱼台的会晤持续了四小时,中方军控司司长出面接待,麦考尔单刀直入,投影模拟运-20在南海的轨迹,强调PD-26的军用潜力。
中方回应温和,强调合作以民用为主,但没松口任何限制。
会谈结束后,特朗普在批注纸上加压,财政部火速起草对俄联合发动机公司的制裁草案。
俄罗斯这份“礼”送得时机巧妙,正好撞上中国福建舰海试。
电磁弹射系统运行平稳,而美国的福特级航母还在故障频出。
PD-26如果能解决中国舰载机的动力瓶颈,歼-35的航程将增加30%,载弹量达到8吨,福建舰的战斗力会跃上新台阶。
美国过去靠发动机技术卡脖子的策略,在中俄绑定技术市场的背景下,开始出现裂痕。
特朗普的商人逻辑在这时显露无遗,他早先大喊对中国加税,就是为了防范技术赶超。
现在中俄联手,不止是商业竞争,更动摇了美国霸权的根基。
俄罗斯的工程师们打包技术资料时,细节做到极致。
他们模拟了南海的高温高湿环境,确保PD-26能适应极端条件。
中国方面的测试计划覆盖全面,从材料耐久性到整合兼容性,每一步都紧锣密鼓。
运-20的升级不只是数据变化,它意味着中国战略投送能力的质变。
南海方向上,一架载重80吨的运输机,能快速部署重型装备,改变区域力量对比。
美国代表团的北京之行,表面是谈合作,实则是施压。
麦考尔在会谈中反复提及PD-26的军用转换风险,中方则保持克制,强调民用合作的互惠性。
背后的角力清晰可见:美国想掐断技术流动,中国则借助俄罗斯突破封锁。
特朗普的批注动作,像一场无声的宣战,制裁草案的起草,直接把压力从纸上转移到现实。
俄罗斯年产一架飞机的尴尬,反而成了他们破釜沉舟的动力。
这场交易不只关乎发动机,更是全球技术主导权争夺的缩影。
中国的航空产业链在悄悄调整。
西安阎良基地的工程师们加班加点,研究PD-26与现有体系的整合。
运-20的升级方案细化到每个部件,从机翼复合材料到发动机接口,都追求无缝对接。
俄罗斯提供的样件,将成为测试的关键。
高温高湿模拟不只是技术验证,更是实战预演。
南海的环境复杂,任何动力系统都必须经得起考验。
美国的情报网络持续监控着中俄互动。
五角大楼的报告更新频繁,重点关注PD-26的潜在军事应用。
特朗普的关注点落在历史教训上,90年代的技术转移让中国航空发动机迈进一大步,这次他不敢掉以轻心。
制裁草案的条款细化,针对俄联合发动机公司的出口限制,意图拖慢合作步伐。
但俄罗斯的急切和中国的高效,让美国的阻挠显得力不从心。
福建舰的海试进展顺利,电磁弹射技术稳定,凸显中国航母建设的提速。
歼-35作为舰载机,若配装PD-26衍生动力,航程和载弹量提升将直接增强航母战斗力。
美国福特级的对比之下,问题频出,让五角大楼的焦虑加剧。
南海的空中优势,可能因这次技术合作重新划分。
特朗普的批注加压,反映了美国战略层的紧迫感——再不行动,技术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俄罗斯的曼图罗夫在记者会上毫不避讳,直言合作能互补双方短板。
中国市场的吸纳能力,加上俄罗斯的技术储备,形成双赢局面。
但美国视之为威胁,麦考尔代表团的访问,试图用合作幌子掩盖遏制意图。
会谈桌上的博弈,四小时里针锋相对,中方始终守住民用底线,不轻易让步。
特朗普的后续动作,把外交博弈推向制裁层面,压力从北京漫延到莫斯科。
技术细节上,PD-26的26吨推力,对比运-20现役发动机的12吨,提升显而易见。
载重80吨的目标,让战略投送能力逼近全球一流水平。
中国工程师的兼容研究,注重实用性和可靠性,测试计划覆盖各种极端场景。
俄罗斯提供的蓝图,不只包括发动机本体,还有整合方案的支持。
这种深度合作,超越了一般商业交易,带有战略协作色彩。
美国的反应链条清晰:情报捕捉、评估报告、高层出访、制裁起草。
特朗普的角色从商人转向战略决策者,批注纸上的加压,象征行政力量的快速介入。
但中俄的联动已形成势头,俄罗斯的急切出于生存需求,中国的需求源于技术突破。
南海的军事平衡,因一台发动机的潜力而泛起涟漪。
福特级航母的对比,凸显美国自身的技术瓶颈,加剧了危机感。
钓鱼台的会谈结束后,中美双方的立场未有松动。
中方强调民用主调,美方紧盯军用风险。
特朗普的制裁草案,成为下一步行动的伏笔。
俄罗斯的技术输送,在制裁阴影下继续推进。
中国航空工业的响应速度,展现出自立更生的韧性。
这场围绕PD-26的博弈,不只是发动机之争,更是大国竞争的温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