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9月的尾声,刘少奇主席的遗孀王光美居住的临时住所传来了一阵敲门声。一位中年男士步入屋内,他情绪激动地向略显憔悴、老态龙钟的王光美说:“王光美同志,您还记得我吗?我来自庐山。”“哦,你是……彭管理员,彭同志!”王光美略作思索,便认出了访客的身份。
她立刻紧握住来访者的手,感慨道:“二十年时光荏苒,真是过得飞快啊!感谢你还记得我,特意前来探望。”此时担任庐山管理局接待处副处长的“彭管理员”亦紧握着王光美的手,眼中含泪,激动地说:“我时常想念你们,想念刘主席,还有涛涛、平平、丁丁和源源。此次来北京处理公务,我心中一直期盼能抽空来看望您。”
“彭管理员”言罢,从随身携带的包中取出了一斤上好的茶叶,递至王光美面前:“未携厚礼,仅此庐山云雾茶一斤,此乃刘主席与您所钟爱的佳品。”刚重获自由的王光美,双手轻轻捧着这茶叶,不自觉地微微颤抖。
1959年7月与1961年8月,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重要会议,刘少奇同志的住处均选在了124号别墅。在那两次会议期间,彭毓炎同志担当了124号别墅的管理员,全面负责刘少奇同志及其家人的日常生活安排,并与刘少奇同志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01、刘少奇再访庐山
1959年6月30日的清晨,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副省长方志纯等一众领导,以及124号别墅的工作人员与服务人员,皆齐聚于别墅大门之外,热切地等待着刘少奇的莅临。大约在十点钟的光景,两辆汽车缓缓驶至别墅门前停下。刘少奇夫妇王光美,以及随行的卫士长,先后自一辆苏式大吉姆轿车中步出。而秘书、卫士、厨师、医生、护士,以及刘少奇的三个子女涛涛、平平和丁丁,则陆续从中巴车上走下。
杨尚奎、方志纯等领导纷纷上前,紧握刘少奇的手,热情地说:“热烈欢迎刘主席莅临庐山!”众人纷纷鼓掌欢呼:“刘主席好!”刘少奇面带微笑回应道:“同志们好!大家辛勤付出,辛苦了。今后,还望大家多多包涵,我或许会给你们带来一些不便。”
随后,他语气稍显庄重地对前来迎接的众人说道:“今后你们称呼我为少奇同志,在我国,唯有毛泽东同志方可尊称为主席或毛主席。党内早已有明确规定,同志之间应互称同志。”杨尚奎逐一向刘少奇、王光美介绍了124号别墅中工作与服务的人员,刘少奇、王光美则与大家亲切握手。
刘少奇眺望着四周的风光,不禁感慨万分:“再次踏上庐山,这里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啊!”杨尚奎感到惊讶,便问道:“少奇同志,您以前来过庐山吗?”“当然,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庐山可是蒋介石的势力范围。我曾计划在此静养,但未能久留,只逗留了十几天便离开了,前往海会寺和白鹿洞书院。”
刘少奇边说边细细端详着124号别墅,不禁点头称赞:“这栋别墅真是美轮美奂!”彭毓炎随即向刘少奇和王光美介绍道:“这栋别墅是庐山保存最为完好的俄式建筑之一,始建于1919年,占地599平方米,庭院面积更是达到4928平方米。它最初属于俄国亚洲银行,1927年易主,转至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手中。如今,它已成为庐山接待贵宾的重要场所。”
彭毓炎陪同刘少奇、王光美等一行人参观别墅中的客厅、办公室、私人卧室以及餐厅等生活区域,并就设施细节征求他们的意见,如有任何不周之处,可立即进行调整。刘少奇、王光美及其随员均对此次安排表示满意,并对庐山接待部门的周到筹备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稍后,王光美带着歉意向彭毓炎提出:“少奇同志的右肩患有较为严重的肩周炎,手臂经常感到不适。家中藤椅的右侧扶手已经垫高了数寸,以便少奇同志的右臂能更舒适地放置。不知能否劳烦庐山的同仁,也将少奇办公室的藤椅右侧适当垫高?”
彭毓炎毫不犹豫,迅速搜集了些废旧棉花与布条,对刘少奇办公室、会客室以及卧室内的藤椅右侧进行了适度的加高。刘少奇亲自试坐后,面带笑容地说道:“恰到好处,宛如家中一般,真是让人倍感亲切。彭同志,真是给您添麻烦了,感谢您的细心关怀。”
02、访“小梅别墅”
数日之后的某个清晨,方志纯副省长莅临探望刘少奇。二者素来交情匪浅。追溯至1946年,方志纯曾身兼中央卫戍司令部参谋长之职,杨尚昆则担任司令员,刘少奇则履政委一职。彼时,三人时常聚首,共同商讨敌情,共度了一段颇为艰辛的时光。
方志纯的妻子朱旦华,曾与毛泽民结为连理。在毛泽民英勇就义后,她与方志纯再续前缘。朱旦华与毛泽民所生的儿子毛远新,自幼便在叔父毛泽东的庇护下长大,与刘少奇之子辈们亦甚是熟络。因此,刘少奇与王光美自然与方志纯及朱旦华的关系更加亲近。刘少奇莅临庐山时,方志纯便时常前去看望。
刘少奇见到方志纯的到来,随即向他提及,渴望前往32年前曾在庐山居住过的那座别墅一观。方志纯好奇地询问刘少奇是否还记得具体位置,刘少奇回应道,大致的方位尚能记起,那座别墅当时被称为“小梅别墅”,名字颇具雅致。随后,刘少奇与方志纯携手出门,彭毓炎亦随行陪同,一同踏上了寻访之旅。
刘少奇边行进,边沉浸在往昔的回忆之中。回顾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掀起了反革命的风暴,紧接着在6月10日,武汉国民政府的主席汪精卫也密谋背叛革命,意图与蒋介石结盟。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共中央为规避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果断将部分已公开身份的党员转入地下活动。
当时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湖北省总工会组织部长及秘书长的刘少奇,因过度劳累,肺病再次发作。党组织特此批准刘少奇前往庐山,既可隐匿身份,又能静心疗养。刘少奇在牯岭逗留了十多日,随后,鉴于他所熟识的汪精卫、唐生智等人亦已抵达庐山,刘少奇担心被他们认出,遂选择下山至海会寺与白鹿洞。
刘少奇依稀记忆,循着路径寻至昔日的胡金芳大旅馆(今已变为云天饭店)周边,自言此处应是“小梅别墅”的所在地。然而,尽管四处搜寻,却始终未能觅得踪迹。彭毓炎遂向几位附近的老人询问,他们确实记得此处曾存在一栋名为“小梅别墅”的建筑,只是早已不复存在,有人说是被日军炸毁,也有人认为是火灾所致。刘少奇听后,脸上流露出几分遗憾。
方志纯询问刘少奇是否还记得那座别墅的样貌,刘少奇回应道,记忆犹新。那别墅前方伫立着两座圆形的塔楼,窗户上半部分呈半圆形,镶嵌着精美的花格木窗,而其三角形的大屋顶上,更巧妙地开设了一扇老虎窗。这些建筑特色鲜明,无疑是典型的英式建筑风格。
方志纯提议是否应该按照原貌重建一栋建筑以示纪念,刘少奇闻言立刻收敛起笑容,严肃回应:“这怎么可以?我们共产党人岂能做出这种举动?”
03、吃狗肉“避刘”
刘少奇在庐山的生活堪称朴素,日常饮食多以蔬菜为主。他尤其偏爱油炸泥鳅,厨房便特意为他预备了一份,这成为了他独享的“特殊待遇”。彭毓炎记忆犹新的一件事,便是杨尚奎特意请人品尝狗肉,以避开刘主席的视线。
1961年的庐山会议期间,杨尚奎的居所,一所别具一格的别墅,与刘少奇的住所相邻。某日,杨尚奎亲自动手,烹饪了一锅地道的赣南风味狗肉,以此款待当年一同在赣南苏区并肩作战的老领导和老战友,共同重温往昔的岁月。朱老总莅临现场,周恩来总理也亲临指导,李井泉、陈丕显、韩先楚等众多前辈亦悉数到场。由于人手不足,彭毓炎同志还特地赶来协助。
领导们沉浸在赣南风味的狗肉佳肴之中,品味着江西特产“四特”美酒,回想起往昔的点滴,不时响起阵阵欢快的笑声。杨尚奎忽然举起右手食指贴近嘴唇,轻轻“嘘”了一声,随后指向刘少奇别墅的方向,低声提醒道:“声音小些,别让刘主席听到了,免得他又批评我们太过放纵饮食。”总理随即附和道:“没错!大家声音轻一些。”话音刚落,周围的声音顿时降低了不少。
04、王光美教子有方
刘少奇习惯于夜以继日地工作,往往直至凌晨两三点钟方才歇息,翌日清晨九点钟便起身。在别墅中,日常事务多由王光美精心打理。王光美待人接物总是谦逊有礼,对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尤其尊重,遇事总是与他们商议,从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在两次会议中,她都携同子女一同出席,对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视。每周六的晚上,家庭生活会照例举行,孩子们需汇报本周的言行举止,王光美则分别点评每个孩子的长处与不足,并在每次会议的尾声不厌其烦地强调各种注意事项。
1961年某日,初登庐山的王光美于院落中漫步,瞥见邻栋别墅阳台上有怀抱幼童的水静,遂向她挥手示意,邀请她携孩子一同游玩。水静乃杨尚奎之妻,在庐山会议期间,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了各位领导夫人,与她们皆颇为熟络。见王光美招手,水静立刻应声而至,其后则有管理员程新启,他正抱着她一岁有余的儿子黑蛋跟随其后。
王光美将黑蛋紧紧拥在怀中,不住口地称赞孩子长得俊秀。她的孩子们丁丁、平平和源源纷纷走出,向水静阿姨热情地问候。紧接着,他们一个个争相要求抱抱黑蛋。王光美在一旁细心呵护,确保每个孩子都能短暂地亲近黑蛋,随后便将黑蛋递给了程新启。两位夫人便在石凳上坐下,开始闲聊家常。孩子们围绕着黑蛋嬉戏玩耍,时间悄然流逝,直至一个钟头后,水静才带着孩子们礼貌地告别。
翌日,王光美携平平重返水静家。年方十二的平平,语气文雅而略带外交辞令的口吻言道:“水静阿姨,这是我和哥哥送给黑蛋弟弟的礼物,愿黑蛋弟弟能够喜欢。”语罢,她双手捧上一套专为儿童设计的餐具。
水静欣喜若狂,轻吻了平平的脸颊,感慨道:“黑蛋定会喜欢你们的这份心意。你们远道而来,黑蛋尚未来得及向这些哥哥姐姐们赠礼,你们却先一步送上了这份温暖,阿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平平则郑重其事地回应:“爸爸教导我们,不应接受任何礼物,您与黑蛋弟弟的探望,已是给我们最好的馈赠。”
水静微笑着,轻轻抚过她那肤色红润、圆润的小脸,说道:“真是好孩子啊,黑蛋今后应当向你们多多学习。”她转向王光美,继续说道:“王大姐,您教育孩子的确有一套,孩子们都快能担当小老师的角色了。还请您不吝赐教,把这方面的宝贵经验传授给我。”
05、海会寺遇旧小僧
1959年8月19日,庐山会议暂停一天。刘少奇在方志纯的陪同下,前往山下的旧居地探访,那段距今已有32年的历史。彭毓炎紧随其后,手中提着一只铁制的开水瓶。鉴于刘少奇胃部不适,即便天气炎热,他也坚决不饮用冷水。
在徒步下山的过程中,刘少奇向王光美与方志纯透露,他在庐山的隐居与休憩,皆得益于时任九江专员林祖烈(林伯渠的胞弟)的周密筹划。自离开牯岭山城,他便悄无声息地抵达海会寺,临时居住于寺内僧舍,共计十数日。日间闭户不出,直至夜晚方才外出稍作活动。
海会寺当时已不复往日繁华,寺中仅剩一老一少两位僧侣。他们虽不探询刘少奇的身世,却在他生活起居上极尽细心照顾。每日三餐虽以素食为主,却也丰盛不缺。购药煎药等事,皆由年轻僧侣亲自打理。随着汪精卫、唐生智等人的海会寺之行临近,大批军警需先行检查,地下党便将刘少奇转移至白鹿洞书院。
两辆汽车停靠在海会寺的山脚之下,而通往寺院的路径尚有数里之遥,蜿蜒于山间小径。一位当地的领导亲自引路,刘少奇满怀热情,迎着炎炎烈日踏上了征途。领导热情地向刘少奇介绍,1933年,蒋介石曾在海会寺创立了军官训练团,然而日军入侵时,将该训练团的设施尽数摧毁,海会寺亦未能幸免,相较三十二年前,更显荒凉,唯有一位老和尚勉力支撑。话音刚落,海会寺便映入眼帘。刘少奇凝视着残破的寺墙,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
长老和尚亲自出门相迎。刘少奇向他询问往昔两位高僧的近况。长老和尚凝视了刘少奇片刻,颔首微笑,确认他就是当年的善信,自言便是当年的小僧,而师父早已安详离世。刘少奇随即向长老和尚表达了由衷的感激。随后,长老和尚与刘少奇一同凭借着记忆,竟然在遗迹中寻得刘少奇昔日居住的禅室。长老和尚不住地念诵“阿弥陀佛”,感慨道:真是天意庇佑,贵人得此良缘。
刘少奇情绪激动,目光扫过这间破败的房间,一时间竟无言以对。当地领导低声向方副省长询问,是否可以设法对海会寺进行一些修缮,尤其是刘主席曾居住的房间,以彰显其纪念价值。方副省长轻轻摇头,表示不宜提及修缮刘主席居住过的房间,刘主席定然不会赞同。至于那位和尚当年对刘主席的关照不遗余力,相信在适当的时候,他的生活可以得到相应的关照。
06、“枕流”脱险
告别海会寺,众人沿着公路返回,早已汗流浃背。刘少奇仅着一件汗衫,亦已湿透。王光美询问彭毓炎是否携带了备用衣物,彭毓炎答道并未携带。王光美眉头微蹙,自责地感慨:“真是我的疏忽!未曾料想山间与山下的温差竟如此悬殊,少奇同志身着湿透的衣衫,定然感到不适。”
车辆驻足于白鹿洞书院的宏伟门前。刘少奇在藏书阁前久久站立,回忆道:“昔年我于此处居住将近二十日,阅读了众多书籍,病体亦随之痊愈。”彭毓炎似乎对此并无太多兴趣,他四处游走一番后,归来对王光美言道:“前方小溪之石,因烈日曝晒而滚烫异常。我将少奇同志的汗衫洗涤一番,晾晒于其上,不久便能烘干。”
王光美因此事而心生烦恼,连声应允。彭毓炎便引领刘少奇及其一行至贯道溪畔,择一处树木茂盛、光影交错,既非酷热阴凉又非烈日曝晒的佳地,请刘少奇卸下汗衫,坐在林中的石块上稍作休憩。彭毓炎手持汗衫,迅速跑向溪边,反复搓洗,晾晒于炽烈阳光下的一块滚烫的石面上。于是,共和国的主席袒露胸膛,与方志纯等人大谈往昔旧事,他提及在书院曾遭遇一次险境,正是贯道溪中的“枕流”石刻助他化险为夷。
1927年8月中旬,正值汪精卫公然背叛革命,大举捕杀共产党员,全国上下弥漫着一片白色恐怖。星子民团的某名团员在白鹿洞疗养期间,察觉到这位“教书先生”颇有可疑之处,便迅速上报给了民团首领。首领闻讯后,即刻率领十数名团员火速赶至书院。刘少奇当时不及转移,情急之下,随手抓起一本《三国志》,匆匆来到贯道溪畔,那处朱熹亲手题写的“枕流”石刻前,便仰卧于石上,假意“阅读”。
团首领领着众人抵达溪边的“枕流桥”,目睹一位“教书先生”摇头晃脑地吟诵《三国志》:“枕石漱流,吟咏缦袍。行仁义之路,处浩然之地。节行高远,写照不失真……”首领高声呼喝:“咦!你在做什么?”“教书先生”陶醉于“枕流”二字,指着它们解释道:“我正探究这两个字。古语中本应说‘枕石漱流’,但朱熹却题作‘枕流’。流动的水,如何能安枕其上呢?不知大人有何高见,敬请指导。”首领对此一头雾水,听这人满口文言,不知所言何事。
他接连发问数句,那“教书先生”仍旧摇头晃脑,言辞中满是酸涩。首领怒斥道:“简直是个无用之极的书生,哪里会是共产党,胡言乱语,白费了一番心机。”骂骂咧咧声中,他带着手下扬长而去。刘少奇见他们身影渐行渐远,抹去额头上的汗珠,急忙返回住处整理行囊,急匆匆地离开了。
篇章已然落幕,那件汗衫亦已晒得干透。刘少奇试穿之后,面露喜色,笑着说道:“果然舒坦许多,彭同志,多谢你了。”王光美亦直接向彭毓炎表达了她由衷的感激之情。
驶出书院,我们的汽车继续前行,驶向星子县城。回顾历史,刘少奇同志在告别白鹿洞之后,便转移至星子县城,并在一位姓周的居民家中秘密居住。这位姓周的居民,早年曾在武汉的工厂辛勤劳作,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在大革命遭受挫折后,他返回故里,经营着一份文具笔墨的小本生意。即便在那时,他仍能将我妥善藏匿于家中,这一行为无疑冒着极大的风险。然而,他并未退缩,想方设法确保我的安全。即便后来他脱离了党组织,不再投身革命工作,但他依然竭尽所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县城中草草用过午餐之后,刘少奇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踏上了寻找往昔居所的旅程。他沿着县城东边的小巷来回踱步,目光最终落在了一座房屋之前。他凝视片刻,说道:“这栋房子恐怕就是老周的家了——楼下经营着小本生意,楼上则是居住之所。”当地领导闻言,立刻上前询问,但住户并非姓周,也未曾听闻过当年那位经营文具的“老周”。
地方官员走访了数家邻里,均对所述之事一无所知。刘少奇遗憾地对方志纯表示:“今日我们时间紧迫,无法深入搜寻。还望你们日后能不吝辛劳,探寻老周同志或其亲属的下落。若能觅得,望能了解他们的近况,若他们面临困境,也请予以适当的关照。”
考证“落星墩”来源
在驶离星子县城,重返庐山的路途中,刘少奇随口向方志纯探询星子县名的由来。方志纯回应道,相传在远古时期,一颗星星从天而降,坠落至县城旁的鄱阳湖中,化为一座巨石岛屿,名为“落星墩”。这一故事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亦有记载,而“星子”县名便是源自那颗坠落的星星。落星墩之上,绿树成荫,翠竹修长,在唐朝末期,岛上还建有庙宇。王安石、黄庭坚、朱熹、王阳明等历史名人曾到此游览,并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刘少奇来了兴趣,说道:“既是流星化成的陨石,会有这么大吗?我们去看看。”汽车当即掉头,向县城西头的落星湾驶去,不一会儿,车就停在了鄱阳湖边,众人都下了车。方志纯指着湖中的落星墩说:“便是那座小岛。”刘少奇眺望着郁郁葱葱的小岛,幽默地回应:“这恐怕并非陨石,世间哪有如此巨型的陨石?若果真如此,那必定是全球之最,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我建议还是邀请专家们进行鉴定为妥。”刘少奇返回北京后,果真派遣了专家团队进行详尽考证。经查证,落星墩并非陨石,而是燕山造山运动的自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