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五代十国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赵匡胤凭借“陈桥兵变”,披上了皇袍,结束了中原地区持续数十年的割据纷争。
不过,这位从武将阵营走出来的皇帝,心里明白兵权对皇权的威胁有多大。自唐朝末年起,“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已经成了一种惯例,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些朝代的更替,没有一个不是由武将篡权而来的。
为了不重蹈前人的覆辙,赵匡胤在即位之后,搞了一场表面看起来挺温和的宴会,实际上却是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千古佳话。
这次权力斗争的重点,就是想把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这四位开国元勋的兵权给拿下来。那赵匡胤到底有没有履行他“富贵终身”的诺言?这四位将领最后到底过得怎么样?
兵权与皇权的博弈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部将“强行”给披上了龙袍,接着带兵返回开封,逼着后周恭帝禅位,成立了宋朝。这场兵变能成功,除了赵匡胤平时积攒的威望,还得靠禁军将领们的全力支持,而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正是那支核心的主力。
五代十国的政治套路其实很简单,就是军队的控制权决定一切。像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末帝李从珂,还有后周太祖郭威,都是靠禁军将领的身份发动兵变,自己登了皇位。
赵匡胤自己登上皇位,也完全延续了这个套路。即位之后,他一夜难眠,感慨道:“这不是别的原因,主要还是军镇太重,君主软弱,臣子强硬。”
要让这些拥有大军的“兄弟”们既能交出兵权,又不闹别扭,这是赵匡胤必须头疼的事儿。
石守信等四个人与赵匡胤的关系,绝不是一般的君臣那么简单。石守信是赵匡胤“义社十兄弟”里的一个,陈桥兵变时守在开封,帮忙搞定了政权的平稳过渡。高怀德是后周名将高行周的儿子,以勇猛著称,兵变那会儿第一个站出来支持赵匡胤。王审琦和赵匡胤在一起打了不少年,骑兵战术上很在行,是禁军的骨干指挥。张令铎虽然经历没那么久,但在禁军里人脉很广,兵变时把握住了几个重要营垒。
这四个人把持着宋朝最厉害的禁军部队,他们的忠心程度直接关系到皇帝的江山安稳。
杯酒释兵权: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交易
公元961年七月初九,赵匡胤在宫里摆酒宴,邀请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人一起喝酒。
酒喝到一半,赵匡胤让左右退下,叹了口气说:“我可比不上你们这些人,不过,我身为天子,心里却不如做节度使那样快活,终夜里也未曾安稳地睡过觉。”
他们四个听了这话,顿时吃惊,赶忙追问原因。赵匡胤淡然说道:“谁不想富贵荣华呢?要是用那黄袍加身的身份把你们封了,即使想不做,也难嘛,要得的话更是不容拒绝的。”
这番话一下子戳中了他们的要害。他们心里清楚五代兵变的潜规则,立刻跪倒在地,磕头叩拜:“小人们愚昧至此,唯愿陛下宽恕恩慈,为我指点一条可以活命的路。”
赵匡胤见时机成熟,提出解决方案:
人生就像白驹过隙,追求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攒点钱财,享受生活,让子孙后代不受贫困之苦。你们为何不放下兵权,去守守大边疆,挑个好地方买田宅,为子孙打下长久的基业;多养些歌伎舞女,每天饮酒作乐,直至终老。这次朕也跟你们订个婚约,君臣之间,彼此无猜疑,大家和睦相处,不也是挺好的嘛?
这番话很直接地把交易的重点说明了:武将交出兵权,换来三个主要的好处。
一是让地方节度使占据高位,享受丰厚俸禄;二是给予田产和财富等实物奖励;三是通过与皇室结亲,用血缘联系加强关系。
对这四个人来说,这算得上一场几乎没有风险的政治折中:放弃那些可能引来杀身之祸的兵权,换来平安富贵的生活。第二天,四人集体装病,请求放弃兵权,赵匡胤也“欣然”答应了。
这四个人一辞掉禁军的职务,都被封为节度使:石守信成了天平军节度使,高怀德担任归德军节度使,王审琦接任忠武军节度使,张令铎成了镇宁军节度使。这几个藩镇都在中原的繁华富庶之地,年收入远比普通的州府要多。
而且,赵匡胤赏赐的田产规模相当吓人,光是石守信一个人,就得到“开封(大梁)田宅三百多顷,金银财帛数十万”。
联姻这事儿发展得挺快。高怀德娶了赵匡胤的妹妹燕国长公主;王审琦的儿子王承衍则和赵匡胤的长女昭庆公主结了亲;张令铎的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石守信的女儿则成为赵德昭的妻子。靠这些婚事,四个人从“开国的功臣”变成了“皇亲国戚”,身份上的变换也让他们的安全更有保障了。
石守信:从禁军统帅到富贵闲人
石守信在这四人里算是资历最老,和赵匡胤的关系也最贴近。释兵权以后,他被封为天平军节度使(治所在郓州,今天山东东平),虽然离中央较远,不过待遇可是相当优越。
石守信的节度使俸禄是“月钱二百千,禄粟一百五十石,绫绢各五十匹”,比起同行的官员们要丰厚得多。再加上,赵匡胤还特地批准他“仍领宿卫如故”,保留了一部分宫廷侍卫的权力,也算是表达了对他的信任。
石守信很清楚“功高震主”的危险,于是主动收敛气势。在郓州做官期间,他“专心积累财富,积攒了巨额财产”,甚至不惜“向民众借钱,数倍于平时”。
这种刻意展现出来的“贪财无野心”,反倒让赵匡胤更放心了。公元962年,赵匡胤来到郓州,石守信“献上三十万缗的钱财,三万匹绢”,赵匡胤一看到,非常高兴,回赠了“御马五匹,金器千两”。
公元973年,石守信被召回开封,任中书令(虚职),不再到地方上任了。从那以后,他把精力放在家族的打理上,他的儿子石保吉还娶了宋太宗的女儿延庆公主,这让家族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公元984年,石守信去世,享年57岁。宋太宗赵光义追赠他为尚书令,还谥号“武烈”,并为他辍朝三天。
由此看来,石守信的晚年生活挺平静,没有遇到什么政治上的波折。
高怀德:驸马都尉的荣耀与安宁
高怀德本是将门之后,武艺嘛,那真是厉害在行。在陈桥兵变那会儿,他“独自骑马冲在前头,直接攻占汴城,毫发未伤”,这表现得很突出。也因此,赵匡胤对他特别放心。
释兵权之后,高怀德被封为归德军节度使,管着宋州(今河南商丘),还迎娶了赵匡胤的妹妹燕国长公主,成了驸马都尉,这身份可挺了不起的。
作为皇族姻亲,高怀德的待遇更是优渥。赵匡胤特许他每月获得公使钱三十万,还允许他“不拘常制”来扩建府邸。
在宋州的时候,高怀德主要打理园圃,修建台榭,每天都和宾客们一起宴饮射猎,专注于生活的享乐,避免涉足军事和政务。到公元964年,赵匡胤亲自攻击北汉,高怀德虽然被任命为北面行营都部署,但“兵事都由监军决定”,他也只是个挂名的虚职罢了。
宋太宗一登基,高怀德被召回开封,官至同平章事(宰相的头衔),开始参与朝中事务的商讨,不过那个时候他其实没有实权,决策还是掌握在其他人手里。
高怀德跟公主有三个儿子,都被安排在一些闲散的职位上,整体家族生活相当安逸富裕。
公元982年,高怀德去世,享年57岁。宋太宗追赠他为中书令,谥号“武穆”,并让他的儿子高从诲继承爵位。
要说,燕国长公主刚去世后,高怀德没有再找别的妻子,一直把自己当成皇室亲戚,这份低调谨慎的态度,也为他家族带来了持久的平安与稳固。
王审琦:义社兄弟的默契与善终
王审琦和赵匡胤都是“义社十兄弟”中的成员,年少时,他们都效忠周世宗,关系亲密,感情很好。
释兵权之后,王审琦被封为忠武军节度使(治所许州,现河南许昌),他的儿子王承衍与赵匡胤的长女昭庆公主成亲,做了驸马。
在许州的时候,王审琦施政宽松简朴,官员和百姓都过得挺安稳,但对于军事方面的事情,他一直保持着距离。
公元965年,赵匡胤派王审琦去“修许州城”,他却“以疾辞退,想回京城”,故意示弱。赵匡胤对这态度挺满意,把他调到忠正军节度使(治所寿州,今安徽寿县),还准许他“每年一度进京”,把地方的权力也都收了下来。
公元974年,王审琦被叫回开封,任同平章事,参加祭祀等礼仪。他“性格纯朴谨慎,平日生活节俭”,与公主所生的儿子王克臣后来官至三司使,家族逐步繁荣。同年,王审琦去世,享年50岁,赵匡胤追赠他为中书令,谥号“正懿”,还亲自主笔撰写墓志铭。
说起来,王审琦快要走的时候还叮嘱别人“遗言薄葬,毋藏金玉”,这低调的作风也从另一面体现出他那份聪明的政治头脑。
张令铎:低调者的安稳结局
张令铎虽然在四人里算资历最轻,但在兵变时,他带队守住玄武门,阻挡了乱兵,立下了十分关键的战功。
释兵权之后,张令铎被封为镇宁军节度使,治所在澶州(今河南濮阳),他女儿还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成了未来皇帝的岳父。
张令铎很清楚自己比其他三位的地位要低,所以办事更为谨慎。担任澶州的官职期间,他“不过图谋财利,专心耕种和养蚕”,多次主动缩减身边的随从数目,向朝廷表现出忠心耿耿。
公元967年,张令铎上书请求“解除节度使的职位,返回老家京师”,赵匡胤虽然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却特地赐予他“可以乘肩舆入朝”的特权,以示恩宠。
赵光义登基之后,张令铎被叫回了开封,任左卫上将军(虚职),月俸跟节度使一样。
到了晚年,张令铎选择了闭门不出,不接待客人,专心教导子孙,避免牵扯进任何政治上的纷扰。
公元979年,张令铎去世,享年六十岁。宋太宗追赠他为侍中,还让他的儿子张守正继承了爵位。和另外三人比起来,虽然张令铎的名气没有那么大,但他的结局也算稳妥,没有遇到什么麻烦。
承诺与善终:赵匡胤的政治智慧
从这四个人的结局来看,赵匡胤毫无疑问兑现了“杯酒释兵权”时的承诺。虽然他们都失去了对禁军的掌控,但都获得了节度使的高官、丰厚的赏赐和与皇室联姻的好处,最后都安然度过,没有遭受到什么政治上的清算。
在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里,这样的结局算得上很少见了。之前的后梁、后唐这些政权里,功臣被清除的事情很常见,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下令处死郭崇韬,后汉高祖刘知远也曾杀掉史弘肇。
赵匡胤之所以能坚守诺言,关键就在于他政治思路的转变不依赖“杀戮”来稳固皇权,而是采用“利益交换”和“血缘纽带”来建立新的君臣关系。
四个人交出兵权之后,赵匡胤用赏赐田产、准许经商的方法,把他们从“军事贵族”变成了“地主大亨”,这样的经济满足感让他们的政治野心逐渐减弱。同时,通过联姻建立的“亲家关系”,让君臣之间多了一份情感上的联系,也减少了猜忌心。
这四个人在释兵权后,根本没插手任何军事事,也没有干预朝廷政务,占得巧,完全符合赵匡胤“不给兵、不管政”的原则。
石守信的“聚财”、高怀德的“宴饮”、王审琦的“俭约”、张令铎的“谢客”,其实都是他们主动与政治关系划清界限的表现。这种默契的配合,让赵匡胤不用动用啥特别的手段,就把皇权稳住了。
四个人都能善终,听着还挺令人欣慰,但其实也隐约埋下了宋朝“重文轻武”的问题伏线。节度使逐渐变成了空头职位,武将的地位也一直在往下滑,结果造成宋朝的军事力量越来越薄弱,跟辽、金的交手中屡战屡败。
不过说到个人的运势,石守信等四个人无疑算是走了好运,躲过了“鸟尽弓藏”的那一幕,家族也得以得以传承繁荣。
石守信的后人一直在北宋担任要职,比如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石保吉就是他的孙子;高怀德家族,“七世为官,都是节度使”;王审琦的儿子王承衍曾任护国军节度使;张令铎的孙子张士逊,在宋仁宗时期还当了宰相。这些家族的延续,也印证了赵匡胤当年承诺的兑现。
结语
“杯酒释兵权”这事,虽然很多人说是“夺权”,其实真正的重点不在于把权力拿下来,而是在于“怎么把权力收回来”。
赵匡胤靠一次平和的交易,不仅解除了那些功臣们的兵权,还让他们都能安度晚年,真是展现了难得的政治手腕。
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这四位,都是为了家族的平安和富贵,甘愿放弃军权,结果都能安享晚年,直到生命的尽头。
这样的结局,不光体现了赵匡胤言出必行的承诺,也反映了双方之间那份默默的政治默契。这份“善终”,可能也许是功臣们心里最希望得到的结局吧。